鲁若麟在金州军的威望和号召力自然是不用多讲了,几乎被神化了。
放眼周边国家和地区,能够像金州军这样全面发展的一个都没有。特别是金州军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并不是一味的穷兵黩武,民生方面同样做得非常好。可以说金州军百姓的生活完全领先了周边国家一个时代,所以老百姓的支持度非常高。
收到鲁若麟的命令,文宣司马上就开动起来,一时间辽南、济州岛等地开始陆续出现各种说书人、戏班子,一些醒目的标语也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全面宣传官府收集粮食的消息。
“节约粮食、支援北伐”
“省下一个馍,救下一条命”
“救助同胞、节约做起”
“同舟共济、出钱出粮”
“辽东是金州军的未来”
……
得益于金州军这些年不遗余力的在教育上投入,百姓的识字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这场提倡节约的运动就传播得人尽皆知,并得到了金州军上下的热烈回应。
金州军的民众们真正过上好日子也没几年,以前也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对于辽东那些难民的境遇他们更是感同身受,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
特别是鲁若麟以身作则,高调宣布带头缩衣节食,金州军的官员们自然不能落后,纷纷响应。
有了上层带头,这场运作实施起来也更有说服力,不管是否真心实意,金州军各阶层都参与到了这场节约粮食、支援北伐的运动中来。
也许是因为大家都饿怕了,普通老百姓家中都习惯储藏大量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现在为了响应金州军的号召,这些百姓纷纷将家里的储粮拿出来一部分卖给金州军,用来支援北伐。
是卖,而不是无偿捐给金州军。
人心是复杂的,如果是无偿捐给金州军鲁若麟怕大部分老百姓舍不得。即使捐,量也会很小。干脆用买的方式来收集百姓手里的粮食,这样大多数人出于大环境的影响,就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拿出自己的粮食了。
何况金州军目前缺的不是钱,而是粮食的来源渠道,能够用钱买到粮食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一家的粮食不多,但是千家万户聚集起来效果就非常可观了。
这些天金州军境内最热闹的情形就是大批百姓排队到金州军的指定收购点卖粮食,这些百姓要么挎着篮子,要么背着口袋,甚至有一些推着小车前来卖粮食。
这些百姓基本都是收购点周围的居民,相互之间认识的不少,碰到一起免不了就要聊几句。
“老张?你家里的粮食不少啊?看不出来啊。”
“嘿嘿,饿怕了?就存得多了点。”
“你一下子卖这么多?就不怕以后没吃的了?”
“不怕,这次不过是来的人多了点所以官府有点不凑手?要不了多久就能缓过来的。”
“这倒是,咱们金州军再困难也没饿死过人。听说日本那边的粮食已经在路上了?有上百万石咧。”
“这算什么?安南知道吗?离着我们有上万里,那边都有粮食往我们这边运,而且都是上好的稻米,香着呢?就是价格有点贵。”
“你吃过?”
“有幸吃过一次?至今都难忘啊。”
……
聊着聊着就歪楼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州军的这场粮食危机并不是太担心,这是金州军长期用心经营下来的最好体现。
百姓对金州军非常信任,对金州军的行动和指示也非常配合,这也是一个政权能够高效运转的基础。
除了普通的百姓?那些有钱人、公司、商户卖的更多,很快就收到了很多粮食。
这些城市里的居民还是小头?大头还是在金州军的农村,那里的百姓存粮更多。
因为金州军的税赋比较低?在农村种地并不用上交太多粮食。加上金州军鼓励农村开展副业,或者利用农闲时出去打工?农民手里偶尔会有一些闲钱?日常的生活用品并不用全都拿粮食去换取?所以余粮是比较多的。
北方冬天气候寒冷,农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地窖,用来储存粮食。而且为了延长保存时间,农民还会将粮食加工成面粉、面条之类的。
当金州军的号召令下达到这些农村的时候,这些朴实的农民都将自己储存的粮食拿出了大半。
在他们的认知里,既然官府现在遇到了困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帮忙完全是应该的。
要知道他们当初来金州军的时候一无所有,甚至快要饿死了。是金州军给了他们田地、房子,还让他们的孩子有书可以读,可以说没有金州军就没有他们现在的生活。
说金州军是他们的恩人一点不为过。
现在恩人遇到了困难,他们这些人出手帮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再说官府都没有动用权力强征,而是出钱来买,这样厚道的官府你还能在哪里找得到?
这些农民卖出的粮食种类就要丰富得多了,不但有麦子,还有玉米、红薯、土豆,以及做好的红薯干,各类面粉、面条,甚至腌制的肉、鱼,咸菜等。
对于这些食物,金州军来者不拒,只要是能吃的,海州那边都缺。
通过这场内部的挖潜,金州军收集了大量的粮食,有力的缓解了海州那边粮食紧缺的局面。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毕竟这样的事情只能偶尔做一做,长时间肯定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面积是固定的,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