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少了个荣九少,大家讨论一阵,热度便散去。
最舍不得荣九的其实不是县学的师弟们,而是县城酒楼的老板,没了荣九少,酒楼少了一个豪客。
眨眼便是八月中秋,程卿托人送往京城的包裹终于送到,经过层层检查,包裹才送到了宫里。
程卿让织坊给孟怀谨做了几双手套,都是露指能握笔,不妨碍书写的那种。
送给孟怀谨的,当然不是织坊卖给萧云庭那种品质,手套的原料是更细软亲肤的羊绒,羊绒不难求,如何把羊绒和羊毛分离比较难,程卿记得后世有分梳机器,能把羊绒从羊毛中机械分离,现在她凭空造不出这样的机械,只能靠人工。
几双手套,几双袜子之外,还有两对护膝。
程卿在信里写了使用方法,孟怀谨摸着护膝不语。
练武的人气血旺盛不怕冷,并不是感知不到冷。
但在皇宫里,皇帝日常起居的场所都烧有地龙,谁都可能冻着,唯独不能把孟怀谨冻着……他不怕冷,他喜欢被人惦记着,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而惦记他,仅仅是因为他本人。
就算他没当皇帝,程卿搞出了好东西,还是不会落下他。
身边的内监看他心情好,凑趣道:“程大人惦记着陛下呢。”
孟怀谨让人将程卿送的东西收起来,又仔细看了一遍程卿写的信。
不靠打仗也能解决北齐和大魏的冲突,把北齐变成大魏的“倾销地”,让北齐的经济依附大魏,北齐发动不了战争,还要反过来担心被大魏同化、吞并。
当然,这需要时间去布局,需要大魏自身发展的好,如果孟怀谨在位时间长,程卿自己做官的时间长,两人都有机会看到那一天。
要做到倾销,大魏卖去北齐的商品售价就要低。
让北齐人对比两国的东西,发现还是大魏的更便宜,他们自己就会选择大魏的东西。
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分工,更低的成本。
程卿说秦安县的织坊,就是一个尝试,现在是将人力挑动发挥到极致,等人力开发到了极致,就该出现一种能取代人力的东西:
“风能带动风筝,能折断树枝,阳光可以烘干衣物,水可以转动水车、碾子,煤点燃能取暖,火油比煤更具威能,师兄,就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可以取代人力的‘能源’,我们只是缺方法。”
程卿在信里说,她正让织坊研究一种能同时纺出多根纱的纺织机,并说这其实不是很难的技术,只是以前接触织机的人,没人会整天琢磨着改进技术,点灯熬油,母亲纺了让女儿纺,织机不停歇,织出来的纱却不够多——纺织是这样,其他行业同样如此,大魏有许多聪明的工匠,但工匠们缺少主动性,因为他们做出再大的成就被征用,运气好的话有点银子奖赏,运气坏,技术的革新让人起了贪念,工匠连命都没有了。
朝廷不保护,不鼓励,没人会去革新技术。
孟怀谨看了好几遍,只恨程卿信件篇幅太短,不能多写点内容。
他知道程卿既如此说了,就不仅是改良织机,肯定还有别的想法,现在不说出来,是觉得现在的大魏还无法去施行,他看了会更着急上火。
现在孟怀谨已经挺着急上火了。
盼着西北的局势快点稳定,早日将程卿调任回京,有什么想法,两人可以当面讨论,比写信快多了。
……
程卿在给孟怀谨的信里提到的纺织机,就是大名鼎鼎的“珍妮纺织机”。
程卿也是没办法。
一开始她都没想到这事儿,何婉接下了萧云庭的订单,想了代加工的法子,弥补了织坊女工人手不足。只要能提供足够的原料,整个秦安县大量家境普通、贫寒的女子,都是织坊储备的临时雇佣工。
尽管临时雇佣工们手艺参差不齐,让何婉在监管时废了不少心,最大的问题却不是这群临时女工,而是原料供应。
钩织袜子、手套的羊毛线供应不上!
不管是棉线、麻线还是羊毛线的前身都是“纱”,动物毛发和植物纤维经过处理后,反复加捻,纺成了极细的“纱”,再由纱合股成线,纺纱的速度跟不上,女工们钩织的越快,羊毛线的供应越是紧张。
这件事让何婉焦头烂额,程卿想到了“珍妮纺织机”,别看这个小小的织机,它可是写进了近代历史书里的,被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第一代珍妮纺织机问世后,立刻将纺棉纱的功效提高了八倍……这正是何婉迫切需要的神器。
程卿现在要跳出去说地球是圆的,“天圆地方”是错的,什么“六元及第”都没用,别人会觉得她疯了!
但她在偏僻的西北县城,对小小的纺织机下手,谁能管她?
别人顶多觉得程卿有些不务正业。
程卿找来了工匠,找来了一架织机,先把一架织机拆得七零八碎再复原,基本就弄清了时下的织机原理。
再与工匠一起改进,她负责提出要求,阐述原理,工匠负责实现她的想法。
珍妮纺织机并不复杂,其实只是将一个纱锭变成了多个纱锭,通过转轴、转轮的带动,能同时纺多锭纱。
程卿给孟怀谨写信时,她才刚开始研究,等孟怀谨收到信时,第一台“珍妮纺织机”,不,应该是第一台“何氏纺织机”已经问世,在试过效果后,何婉说不出话来,邵大户倒还好,六元及第的状元郎,本就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哪天搞出了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