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魏春>第103章 一步到位

要说朝那的大族不配合,族中青壮乡丁却派来了不少,还送来了许多粮食和铁料,甚至还有枪矛。

但要说配合,李承志心心念念的甲丁,每家才派了五个?

连派出的人数都一模一样,这明显是提前通了气……

李承志还没办法抱怨。

他问过郭存信,才明白是什么原因。

一是胡氏及胡刺史与昭玄寺狼狈为奸才逼反了僧户,引出了乱事。

二是索思文为使城内大族留守,竟暗通贼兵……

这两件事让朝那豪强对官府和胡家失望透顶,不敢再相信了,所以可能都想着留下最强的战力,准备据堡而守。

至于能不能守的往,就看天意了……

但这些人对李承志竟能以三百新丁破近千乱贼的战绩又很是震惊,因此对他多少产生了一些信心和期望:万一平叛成功了呢?

这才造成了眼下这种不尴不尬,不上不下的局面:青壮有,粮也有,但不是给胡保宗,更不是给官府的,而是给李承志的……

李承志又气又笑:早知道自己面子这么大,他就自己出马了,派什么胡保宗,结果弄巧成拙?

但事已至此,只能想办法补救,也不得不考虑,靠这些新丁,整训多长时间,才能拉上战场?

乱贼可不会给你慢慢整训的时间,说不定那一天就攻过来了……

所以,如何尽快的提升战斗力和士气,成了李承志眼下最操心的问题。

自问在前世怎么也是纵横网络、嘴炮无敌的侠客,不敢说多有见地,但半调子的水平还是有的。

李承志归纳了一下,无非就两点:一是有钱赚,二是有信仰。

特别是后者。

保家卫国是信仰,抵御外辱是信仰,除暴安良也是信仰……

乱兵何等残暴,城内守军与城民自然已见识过了,就算没亲眼见到,至少也听说了。

所以新丁入伍第一天,便是思想政治课:由军中教习,也就是郭存信召来的那些读书人开讲,让丁卒意识到,如果不奋勇作战,一旦县城或坞堡被乱贼攻破后,家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效果还不错,一群新兵蛋子被激的哇哇狂叫,恨不得当即就提把刀,冲上战场杀贼……

但光有信仰还不行,一是宣教的时间太短,还没有达到让这些新丁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程度。

二则是,古人也很现实的好不好……

为此,李承志决定双管齐下,一步到位:给钱!

细化之后便是:家中有子弟参军者,即便是辅兵,每月都有禄米一斗。

若是战兵,禄米翻三倍,还能分到城外官田二十亩,可免费租种一年,并免费借予骡马、僧民帮忙耕种……

办法既简单又粗暴,却极见成效:自动跑来应征入伍的贫民子弟,把门槛都要踏破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像,无非是乱贼来回骚扰抢掠,大部分的农户因为田离坞堡太远,没办法种地,只能坐吃山空,同时发愁今年过冬的粮从哪里来。

此时一听有钱可赚,家人还有地可种,自然争先恐后……

为此李承志还费了点周折,因为胡保宗和郭存信坚决反对。

他们从来没听说过,州郡征兵不但不用丁卒自己备甲、备粮、备衣物、备兵器,还有钱粮可拿、良田可耕的?

就连胡保宗都觉的,李承志凭什么给朝那人当保姆,还要李家出钱、出粮、出兵器甲胄?

这数万亩官田免费给李家耕种一年,产出的粮能不能抵平都还是问题。

但李承志认为帐不能这么算。

要知道,只要胜了,就有缴获……

胡保宗和郭存信表示呵呵呵:一群流民组成的乱贼,你能有个毛的收获?

他们甚至很奇怪,就算李松等人对李承志言听计从,但为什么他都已经动摇到李氏宗族的根基了,这些李氏族人别说劝,连声都不敢吭一吭?

为什么?

李承志动了个毛线的李氏宗族的根基?

不但没动,还在不停的大把大把的往回捞……

再说了,谁说流民就没有缴获的?

乱兵抢了那么多的农庄,甚至还有坞堡,其他的不论,铁总有几斤吧?

到郎君手里,三十斤生铁就能锻一副精钢札甲,拿出去,至少能换三百石粮……

即便不说有没有战功可捞,对李家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李松等仆臣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去劝李承志……

一时半会想不出好借口,李志也只能拿忧国忧民、不忍看百姓涂炭这一套来糊弄。

胡保宗一边怀疑,一边感动的稀里哗啦……

郭存信却没那么好骗。

看李始贤就知道了。

奸、诈、狠、绝……都快占完了。

虽不缺仁义,但那是对同族及亲族而言,若说忧民,也可能有那么几分,但绝不可能为了剿贼而散尽家财。

再要说忧国……呵呵呵!

包括李松在内,这些仆臣家将,绝对都和李始贤是一路货色。

之所以不做声,肯定是因为不会吃亏,更说不定有便宜可占,只是自己一时半会没想到而忆……

因此,他连带着连李承志也怀疑上了:这个外甥居心不良!

要说居心,也确实有那么几分。

李承志目的,还在于人:不说其它地方,光是崆峒山下,就有近十万库僧田,就这么荒一年,实在太可惜……

……

锻甲的农庄与军营紧挨在一起,都是就近


状态提示:第103章 一步到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