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战(一)

spn更新时间:2012-11-13

战线后方,国民军警卫师临时指挥部内众多军佐参谋忙绿着,警卫师的指挥团队中不但包括了警卫师本身的师部人员,另外还有二十余名国民军司令部派遣的参谋人员。现代战争已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庞大规模的作战指挥已经不是单凭几个主官一两句话就能够搞定的了,还需要众多的专业人才来分担众多的工作,比如后勤供应,比如军情分析,比如各种细节计划的提出和建议,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众多的参谋人员来相助。

指挥部众多参谋军佐忙碌着的时候,相对而言身为部队主官的林成坤显得要清闲的多。在战前林成坤已经连续忙绿了多天,为了突破南京城防彻底攻占南京城,林成坤前些天带领着众多参谋制定了众多计划,随着一个个方案提出然后有不断被否定,最后才确定了最后方案,即选择夏庄为主要突破方向,利用警卫师的精锐主力第一团加强相关炮兵等辅助兵种,并在海军已经航空部队的支援下,强行突破夏庄,然后以此为基点迅速攻占黄庄。于此同时,警卫师第二团在距离第一团三里之外的夏家坳发动配合进攻,两个团的兵力相互配合之下集中突破北洋军的前线防御阵地,随之两者夹击南京城防要地泰山镇。

依照先前得到的军事情报中,警卫师已经得知北洋军以泰山镇外中西,包括外围夏庄、黄庄、邓家坳在内,一共有着将近四千余兵力。根据这兵力来看,冯国璋明显是想要依靠泰山镇为防御要点,拖住国民军警卫师的主力部队,等待山东第七师的增援。

除泰山镇之外,北边的解家庄等地北洋军并没有布置太多的重兵,相对的国民军警卫师也只抽调了一个团的兵力进行迂回进攻。[

企图三个主力步兵团的全线进攻下,能够突破北洋军的前线防御阵地,最后抵达泰山镇,汇合全师主力和北洋军进行最后的决战,到时候依靠火力和兵力优势一战奠定胜负。

这个作战方案可以说没有任何新意,其中没有采用任何大胆的奇袭或者什么远距离迂回之类的战术,而是采取稳抓稳打一步一步进的中庸方案。

这个主要是因为现在警卫师用不着那些高风险的战术,现在警卫师对阵南京城北岸的北洋军,不但拥有了10:6的兵力优势,更拥有了绝对的火力优势。警卫师乃是国民军的绝对精锐部队,,不但全师齐装满编,另外还加强了12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营,而且还有萨镇冰的海军重炮火力支援,相对冯国璋用来防守南京北城的部队只有一个半的第八师步兵团三千余人,剩下的就是第二军的附属部队,包括辎重营,工程营,司令部警卫等部队,人数虽然凑出来了将近六千人,但是战斗力是绝对不如六千北洋正规野战部队。

有了这些优势之后,警卫师所要做的就是采取正面进,尽量发挥出自己的兵力和火力优势,胜利就唾手可得。

除了这些因素外,这个和国民军的整体作战风格是分不开的,几乎从建军开始国民军所进行的大大小小战争中几乎没有什么奇袭之类的战例,几乎都是采用正面会战,从正面战场上集中兵力击溃对方,而这些传统正面战术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诸多战例就会被国民军的众多高级将领所看重,蒋方震甚至专门为此编写了相关教材在福州军校里广。这一点在沈纲崛起之后更是明显,国民军司令部内的诸多参谋对沈纲在杭州战事以及广州战事中所采取的一些战术安排几乎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最后向全军广类似经验。

这些影响或许对林成坤这样的高级将领不大,但是对于大批校级军官以及大批参谋人员而言却是非常大,当指挥部内的众多校级参谋都建议采用正面击中兵力突破,以点带线取得全线突破的时候,就连林成坤这个师长也不好公然反对。

制定好了作战计划,然后调遣部队进入预定阵位,并发动一定的小规模攻势牵制迷惑敌人,然后加紧从后方调运补给,囤积总攻所需要的药,这些准备工作做下来也让林成坤累的够呛。

而一旦完成了准备之后,林成坤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后,他林成坤反而是轻松了许多。战前已经制定好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即便有着诸多的变故,但是也会立即启动诸多备用方案,他林成坤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等着,等着前线的战报传来。

“师座(ps1),司令部来电!”警卫师师属通讯营的少校营长给林成坤递上了文件夹。

林成坤接过文件夹打了开来,里面夹着的是一纸电文,上面是司令部参谋部冯勤来电,询问战况事宜。

“给冯总长回电:我师进展顺利,下属一团已克夏庄大部,正与敌残部激战,日内可下夏庄。邓家坳一线亦取得突破,有望两日内会师泰山镇!”林成坤继续道:“其余措辞你和我副官看着写!”

少校营长敬了军礼就是快步离去了,林成坤也是站了起来,然后走出了房门来到指挥部大厅内,大厅内有着二十余位司令部参谋人员正在忙碌着,见林成坤出来后,警卫师参谋长鲍刚毅上校立即走了过来:“师座!”

林成坤也是面露微笑道:“情况怎么样了?夏庄那边进展如何?”

国民军中虽然一直以来都有着大量的参谋人员,这些参谋人员大多数也就是出身于正式科班军校。但是之前陈敬云大量采用亲信将领用以掌控部队,为了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战(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