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龙套>第二十四章 曹军攻张苞一

(www.2345xs.cc 2345小说网全网最新)【供精彩。

小蛇记得火药是在唐代发明的吧,张鲁还弄不出来,不过传统火药的比例一硫二硝三木炭倒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总感觉要是用火药的话这完全是在坑爹啊,有种步《反三国演义》后尘的感觉,而且火器牵扯的东西太多,没有一定的积累不是想用就能用的,所以以后要是些宋明的书的话,还可以考虑用火器,三国的书,还是算了吧,出现这种破坏平衡的东西,金戈铁马的乐趣也要少了很多啊!

另外,今天小蛇又要滚蛋回家了,接下来的一周更新可能会极不稳定,所以大家每天晚上九点看一下就好了,要是没更新的话,那一天就没有更新了。

——————————————————

损失很快统计了上来。蜀军一共损失了两千五百多氐人,剩下的完整的氐人仅有一千人左右,而且这些人大部分属于王平属下,至于那一千阻击曹真军骑兵的氐人枪兵,则死伤惨重,身体还算完好的仅有一百人左右而已。

经此一役,张苞属下的氐人算是毁了,张苞也只能够把所有的氐人都交给王平,让他带领这些人做一些后勤之类的工作,反正接下来面对曹军的惨烈报复时,张苞是不敢把他们放在第一线了。

除了氐人的伤亡外,伤亡最严重就是张昌带领的亲卫营,百余人的伤亡让张苞都感到肉疼,只是如今还是在战争期间,张苞也只能够安慰一下,等到战争结束后再好好安抚那些伤亡将士的家人了。张苞并不是小气的人,对属下这些保护自己性命的亲兵更是十分豪爽,所以这些人倒也从来不担心身后事,能够死心塌地的为张苞卖命。

与亲卫营无所顾忌的忠勇不同,摧峰军与陷阵营的勇猛一个体现在蛮勇上,一个则体现在被洗脑之后的愚忠上,但不管蛮勇也好愚忠也好,他们足够勇武足够强力,这就够了。

对于张苞而言,这些人都是他手中的王牌。不过由于当时出发的时候,张苞只带了两千摧峰军过来,之后又从中选出了三百多人与一百多汉人精锐一起组成了大黄弩手营,之后又经过了一些列的战争减员,如今张苞手下的摧峰军人数已经与陷阵营差不多了,都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这三千人与亲卫营、大黄弩兵营一同构成了张苞手下最为精锐的力量,是张苞军的中坚。

除了这些人外,张苞手下还有三千左右的汉军,这些人是阳群所部的人。之前为了平衡张苞、魏延、雷铜三人的兵力,好不容易增加到五千人的阳群所部被划了两千人归到了雷铜的麾下,如今只剩下了三千多人在阳群的统领下归张苞统帅。

不过阳群所部如今虽然只有三千人,但是其中的两千却是跟随张苞平定宕渠时的老兵,是原来张飞军中的精锐,在战斗力上与曹操麾下的中上层次的精兵相差无几;而至于剩下的一千人虽然是汉中张鲁军降卒,但是主要以弓箭手为主,只是射箭而不是肉搏的话,士气上的问题倒也不用太过担心。

综合所有的兵力,张苞此时麾下还有八千多人,除了一千多暂时只能够充当民兵,一千多士气相对较差的普通弓箭手外,剩下的五千多人都能够称得上是精锐。尤其是既能射箭又能肉搏的摧峰军与永远视死如归的陷阵营,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在小规模的战局中甚至能够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除开麾下主力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之外,张苞军大营的物资也算是充足,虽然由于大火烧了近四成营帐,蜀军大营也被迫后退了一段距离,但是被烧的大营只能够算是空营而已,蜀军的粮食等物资都早已转移到后营之中,所以就整体物资而言,损失倒算不得惨重,此时张苞军的军粮仍旧能够供大军进两个月所需。至于饮水,附近就有山泉小溪,也完全不成问题。蜀军唯一相对短缺的物资是箭矢。

此时张苞军全军尚有一百多万支箭,虽然这个数字听上去很多,但真到了高强度战斗的时候,这些箭矢还真不够看,在高强度战斗的情况下,这些箭矢甚至坚持不了半个月。普通箭矢尚且如此,大黄弩专用的弩箭,更是缺乏,只数只有五万支左右,幸运或者不幸的是,张苞军的大黄弩兵也只有五百人而已,所以大黄弩能够坚持的时间说不定比普通箭矢还要长。

其实蜀军之所以会出现箭矢短缺的窘境,倒真的不能够归咎为蜀军被积极准备军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才造成了这种状况。

蜀军自从进入武都一来几乎天天都在战斗,而弓箭手也几乎是每场战斗必然会出现的兵种,在这种情况下弓箭的消耗速度可想而知;蜀军虽然从氐人那里缴获了不少物资,其中也包括弓箭,但是氐人的土制弓箭与蜀军沿袭自大汉制式弓箭特点的弓箭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缴获的这些这些箭矢对于蜀军而言并不是很合用;而蜀军从经阳平关运来的大部分箭矢有送到了下辨城,以增加下辨城的防卫,使得张苞、魏延、雷铜三人获得的箭矢补给并不是很多,这才造成了蜀军箭矢相对缺乏的情况,

张苞三人之所以据固山而守,除了依托山险增加曹军的攻击难度外,从某种方面说也是基于箭矢不足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毕竟山上别的不多,石头之类的倒是不少,从高处扔下来的话,效果也不错,尤其是在用投石机的情况下一旦集中目标,绝对能够造成极大的伤害,随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曹军攻张苞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