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科幻未来>回到明朝当朱标>第225章 移民讨论

朱标这边忙着,老朱也忙着听各府知府禀报迁民情况。郑州知府苏奇,扬州知府杨慎,苏州知府陆文轩。

“知道咱为什么单独召见你们三个?一杨慎治理扬州的经验。苏奇你也学学,而苏州府是朝廷赋税重地,不可忽视,你们也可以互相探讨。”

老朱道:“战乱之后,这中原草莽,人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所以迁移之事必要时强行迁移。”

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早就将此事跟老朱说过,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决策。

重中之重就是北方。

“陛下,山东地广,百姓不必迁移,山西,江苏以南,江西湖广等地人口密集,可以迁。”郑州知府苏奇说道。

“百姓背井离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如扬州,当时太子殿下亲自在扬州待着,帮那些外来人建了简易住房,那些人到现在,对扬州爱的不得了。”杨慎黑瘦,拱手对老朱道:“臣认为急不得,应该徐徐图之。”

自苏奇等人建议,老朱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移民政策。下令人多地少的窄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大乡去生活。

有些穷苦地方,特别乐于带着朝廷的鼓励银子去落户生根,但让富庶的地方人去荒芜之地,恐怕是有些难办。

“那苏州府,咱倒是听说有人以死抵抗,是个半截入土之人,咱倒是觉得,是谁给了苏州府如此大的胆子,拿死要挟。”老朱看了眼陆文轩道:“咱知道你的难处,但迁移之事不能再拖。”

三人沉默不语,老朱对这事也头疼,他对于一道:“让刘伯温在偏殿等咱。顺便让标儿过来。”

于一领旨,知道陛下肯定是对这事犯难了。

朱标前走,三宝跟在后面,看到自家太子爷步履从容,三宝知道殿下不慌,他最佩服太子爷这一点了。

老朱这些日子,是彻底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

对于历史上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移民,朱标十分清楚。

说到底,老朱对豪门大户还是充满着仇恨,改善倒是改善了,貌似就对沈家宽容和善些,对于其他的,还是老样子。

当初,第一批苏杭等地豪门富户迁徙至其家乡凤阳。洪武七年又下令将十四万江南富户,强制迁到凤阳。

对于大宗大族的势力也采取移民,对宗族人口多,势力强大的族群,朝廷强制迁移,并且分开而治之。

移民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狭乡之地。从而使该地同南京周边各地一样。

为了这个,朝廷不得不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洪武年间的三十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者竟达二百一十余万,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

这些日子,朱标研究了文武百官定下的移民政策,?江苏南部,江西,山西,这三个地方人口也比较稠密。

老朱命朝廷官员主要从这三个地方抽调人口去江北。

江苏北部的江南移民人数并不多。而且因为去得晚,都是去了最差的低洼地——兴化一带。

朱标原本不主张迁移,毕竟橘生淮南为橘,生北就成了苦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人跳河以死相逼,是微臣办事不利,请陛下责罚臣。”陆文轩自己请罪。

“儿臣见过父皇。”朱标正好进来,看了眼三位知府,直接走到老朱身边站下。

刚才被暂时打断,老朱示意他们继续,郑州知府苏奇道:“陆知府太仁慈了,遇到那些不讲理的,可以强硬而行之,事就办成了。或者臣认为既然整家不愿意去,就抽每家壮汉,妇孺去一个,便可。”

老朱:“标儿你说。”

朱标:“我……儿臣认为,苏知府的强硬办事只适合迁移中的少数人,而不是大多数百姓。水适宜疏通,而不是堵住。”

“请太子殿下明示。”郑州知府苏奇恭敬道。

“移民没有错,错的是违背了最初的想法,移民是让朝廷各处同时繁盛。

强行赶去的人恐怕对那地方只会更加厌恶,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去开垦荒地。

百姓会权衡利弊,有些地方去晚了,好地方都被本地人领种,外乡的少了几分底气。

根据各地的荒废程度,进行鼓励移民。另外朝廷不能只是一味的移民,孤认为要让当地官府为其安排活下去的手艺,安排迁移后的事宜,让百姓相信就算离乡,也不会有多差。

大宗族拆开迁移时,夫妻子女自然要一家一起迁移,不能只迁移某个人,其他的堂表兄弟可以分开迁移,一家人若生生分开迁移,反而会有祸患。”

朱标最后这句其实是对那个郑州知府苏奇说的,苏奇之前的意思是每家抽一个两个去移民。

这样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做起来还是不行,迁移自然大多数都是男子奔波千里。

妇童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去荒凉之地开垦,就算去了,谁又能保证不会被地头蛇欺辱,被其他人挤兑排外。

试问哪个男子又愿意让自己女人跟孩子去荒凉之地,自己独留在它乡,这见一面都十分难,也不利于安定。

老朱没有说话,他在思考。

“陆知府,苏知府,多想想百姓为何不愿意迁移,知道了原因,便对症下药,迁民之策政令也更好下达些。”

杨慎道:“臣这两年在扬州,与百姓经常闲谈,认为大多数百姓只求安稳,穿衣吃饭,


状态提示:第225章 移民讨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