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科幻未来>回到明朝当朱标>第76章 河海并行

“殿下说的是海运?”

“正是,运河有些河段水十分浅,大漕船逆流而上时,需要养着数万的民夫漕工拉纤,人力漕船行船缓慢。”

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给北方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物资,但在运河还在修筑的过程中,漕粮运输还是要经过陆路中转,耗费巨大,效率极低。

元开凿大运河,是忽必烈任用郭守敬主持修筑运河,疏浚废弃淤积的运河古道,开挖新河道修成了南迄杭州,北达大都,全长三千余里的大运河。

“李丞相,你们可知,北边已经传来捷报,大都很快就会被攻下,江南漕米运到北地,发霉变质常有。”

“但为难的是,这运河连接南北,孤认为也不能丢弃,用来继续发展,同时海运辅之。”

海运的话,北方京师离海并不远,就可以在杭州、太仓等南方港口把稻米装上海船,航向海津。在海津下船的粮食,百里就到达京师。

工部尚书江幻海上前一步看着朱标,说道:“禀殿下,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试行海运,运粮四万六千余石,由海道入大都。”

“启禀太子殿下,元海运漕粮初时从刘家港顺长江而下,沿海线北上,入海津。”李善长接过话继续说道:“当年因要过浅海,水浅滩多,行船缓慢,半年才能完成航程,很是缓慢。”

朱标看了李善长一眼,似笑非笑着说道:“孤记得,元廷后来因为这个开辟新海线,出长江口,向东而行……之后自浙西至大都,只要十余天,比历经数月的河运要快捷得多。”

海运漕粮不仅快捷,而且运粮巨大,安全性较高。

河运,运输慢,容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但因为要连接南北经济,朱标决定河运也不可少。

“殿下说的有理。”汪广洋和工部尚书江幻海说道。

李善长对元廷实施过海运的事情也知道,既然工部尚书和汪广洋宋濂都赞成,他也点头。

“既然各位都同意,那孤就决定……”朱标说到一半被宋濂制止打断。

“殿下,上次都察院御史认为海运危险,不可控制,认为不可行。”宋濂摇头晃头道。

朱标站起来喝到:“宋先生你这什么意思,今日就你们几个朝中大臣来商议。

有危险,孤的江南江北水师是吃干饭的吗,啊?何况孤也没有停止河运,谁觉的河运和海运并行有问题?尽管来奏,孤要看看都有谁!”

江北江南水师船队,已经在发展训练,他们还拿海上危险过来说事。

就算老朱回来觉得危险,也要想办法说服。

对河道官来说,运河让他们升官捞银子,这些朱标都知道。

继续实行河运,还有个原因是因为运河漕运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漕兵,带动了运河两岸经济的发展。

靠河吃饭的人不计其数。如果河运萧条,不知会砸了多少人的饭碗,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不稳定因素。

但朱标也绝对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放弃海运,只有海运并行是最好的方式。

儒家不断强调以农为本,人民要好好种地,排斥商业,一群文官对海运并不热衷。

“李丞相,江尚书,你们大可放心,孤已经让杨宪去督理河漕,船厂也在建造。

等北伐大胜之时,就是海河并行之时,着力发展江南以北的地方。”

汪广洋抬起头,说道:“太子殿下说的在理,臣赞成。”

“臣附议。”工部尚书江幻海说道。

朱标看了他们一眼,挥了挥手,说道:“行了,你们都下去吧,宋先生留下。”

几人离开,汪广洋对李善长拱了拱手,说道:“李丞相,我就先回去了。”

工部尚书也笑道:“我得等一会儿。”

李善长点头,二人离去。

今天的事,李善长是有些不大愿意的,他在朝中也是淮西的领头功臣,怎么太子执政,自己越来越没有用处。

海河并行,那些底下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会议论。

北伐大胜,即将归来,倒时自己可以和陛下好好说说。

……

朱标看着宋濂说道:“高启告诉孤,说宋先生要请辞?”

“不是……是老臣想回老家去看看。”宋濂改口道:“所以想跟殿下……知道殿下舍不得,但还是希望殿下能够允许。”

按照宋濂的设想,朱标一定会再三请求他留下来,不会让他回去,毕竟科技院离不开他。

“可以,孤准了。”朱标十分痛快:“去吧,如果一年不够就两年。”

宋濂猛的抬头,殿下怎么这么痛快,便道:“陛下那里?”

“父皇哪里我会去说的,科技院高启在,等刘中丞回来不影响的,孤允许。”

“殿下,那老臣要不要和皇后娘娘……”

“不用,母后那里孤帮宋先生说,您年纪大了,歇歇。”

事情完全没有按宋濂想的那样来,他以为朱标会留他,会不断的挽留,怎么就答应的这么痛快。

朱标笑容满面的把宋濂送出大殿,说他想歇多久就歇多久。

回过头,工部尚书江幻海恭敬上前:“太子殿下。”

“进来。”朱标说道。

“是。太子殿下。”

工部尚书江幻海立即跟着进了大殿。

“孤那神机堂的基础准备已经完善,江尚书你那里呢?”

“明日殿下可以查验。”江幻海说道。

掌管明朝的军器制造业的具体机构是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和内府管辖的


状态提示:第76章 河海并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