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科幻未来>回到明朝当朱标>第92章 说凤阳道凤阳(感谢流念长存大佬的打赏)

凤阳府。

踏上凤阳地界,朱标最先想到那首花鼓词,老朱为这个可背了不少的锅。

原词是: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经过改写,就成了: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它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赵翼写的《陔余丛考》。

清中后期,是清朝迅速走下坡路的时期。天灾加上**,让凤阳地区也由兴盛转衰,

这句十年倒有九年荒并不是明朝洪武时期的历史故事,而是乾隆年间的真实写照。

只不过,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因为朝廷严密的管制,那些灾民们不敢直接去吐槽大清朝廷。

文人就拿凤阳历史上的最有影响力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指桑骂槐。

但经过这样改变,谣更加出名,开始流传下来。

听到的那个版本,其实是在凤阳府外面的人唱的。

很有可能是出去逃荒的那些人,也可能是凤阳出去的军户。

因为洪武年间,没有哪个凤阳人敢公开用鼓词里直接称呼老朱为“朱皇帝”。

他们也不会。

凤阳在洪武年之后也不是真的十年九荒,明显是夸张或反讽的用法。

凤阳原本就是个好地方,又出了大明开国皇帝老朱,按道理应该更好才对。

老朱其实祖居在江苏省的沛县,与汉高祖刘邦还可以算是老乡。

后来,他的其祖上又迁居句容、泗州,他父亲这一代才颠沛流离到了濠洲钟离。

老朱出生钟离之东乡,不久他全家又迁到西乡。

对老朱来说,他对这个凤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就像每个人都会热爱自己的故土。

刚开始定都时,老朱告诉朱标,在他心目中,南京并非理想的国都所在。

宋朝的开封战争后残破,元廷的大都,离中原又太远,况且没有攻下。

他觉得,凤阳才是合适的建都之所。

朱标和马皇后他们一直劝阻之后,老朱才放弃,不过他故乡情节没有改,对凤阳的政策十分的好。

先给改名字。

凤与龙都是是皇家专用,老朱告诉朱标,他把凤阳看作风水宝地,自然要取个吉祥又高贵的名字。

凤阳府如今设立,下辖9州18县,地域广大,又效仿汉高祖刘邦当年的做法,永远免除了凤阳的税赋徭役。

当年拒绝帮他埋葬父母的刘德,出于对凤阳老家的热爱,以德报怨,赐给刘德这个田地三十倾,免除徭役十年。

朱标为了这事,一直告诉他不要这样,他不仅仅是凤阳人的皇帝,他是整个大明的皇帝。

老朱就是不听,朱标还怼过他几次,他依然从山西、苏、杭等地移民凤阳,召集各地的人力修建中都。

只要移民,奖励二十两作为安家费,提供耕牛、粮种、住房的问题,部分人还非常乐意。毕竟那里免赋税。

凤阳花鼓虽然证实老朱在被清背锅抹黑。

朱标负着手站在凤阳的地界上,对朱棣说道:“如今凤阳倒比扬州恢复的还要快,不过父皇的做法欠妥。”

“大哥,这北方之地可比这里还要荒凉,满目疮痍。”朱棣叹了口气。

“老四,年后跟大哥去北方巡视。”

“俺听大哥的。”

身后朱樉和朱棡还有徐达他们才跟上来。

离凤阳越来越近,官道上能看见很多来往的行人,远远的看到那面大明旗,就马上跪下来磕头。

不久后抵达,徐达请朱标从车上下来,接着便是凤阳知府带着乡里的士绅前来接待。

与几年前相比,凤阳是有变化的,许多朱标不认识的人都来问候他,对他行礼。

陪同朱标巡视的凤阳知府名叫李善,遇到朱标不认识的就细细解说。

“李知府,孤此次来是回乡祭祖的,不必奢侈浪费。另外孤要见刘继祖,去办吧。”

李善连忙点头,吩咐手下人去请那个刘继祖。

今日太子殿下带着徐大将军他们要回乡祭祖,丝毫不敢怠慢,早早就穿戴整齐到了老朱为父母兄妹修的陵墓前。

甚至还有九个道士,和九个和尚,老和尚看起来已经有六七十岁的样子,却精神抖擞,几个僧徒低着头诵经。

和尚披着大红袈裟,道士穿着青色道袍,站在陵墓旁等候吩咐。

朱标上香祭奠时,守陵官刘英和曹秀,准备了两指粗细的香双手捧上递给朱标。

身后退几步是朱棣,朱棡,朱樉的身影。

因为朱标下令不准驱赶这些乡里百姓,离陵墓周围不远的的地方都占满了百姓,人头拥挤的像庙会。

但徐达命手下的将士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陵墓四周,那股子气势十分肃穆,也没有百姓敢喧哗。

祭祖结束,朱标被凤阳知府李善陪着四处游玩。

虽说后世风景名胜多,但凤阳是蓝采和成仙的地方,在这个时候也十分有看头。

“太子殿下,惠庄钓鱼台要去看看么。”凤阳知府李善在一旁细细介绍。

庄惠钓鱼台,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

朱标摇摇头。

“那龙兴寺,殿下要去么。”

“龙兴寺?有什么说法?”

“启禀太子殿下,有个成语叫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寺殿后山腰的钟亭内悬挂着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

这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


状态提示:第92章 说凤阳道凤阳(感谢流念长存大佬的打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