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荐!)
鱼汤上桌后,韩素不急不缓的先将生大蒜在烤得焦脆的面包片上反复摩擦,由于面包片坚硬粗粝,因此能够轻易地磨成蒜蓉。
接着往面包上涂抹普罗旺斯风味的酱料,这是由蛋黄酱、大蒜、藏红花等制成。
也有个别地方有独门秘制酱料,或加上当地产的奶酪丝,金世琳做的就是最普通的酱。
将面包片递给裴允京,微笑说,“放入汤中浸泡,或者快速蘸食都可以~”
金世琳笑说,“你去过马赛吗?好正宗的吃法。”
韩素笑着摇摇头,没有接话,只是笑眯眯的看着裴允京。
等她尝过之后,满是回忆的说道,“面包片吸收了鱼汤后仍能保持其脆度,咬下的瞬间鱼鲜味伴随着面包屑一同迸发,瞬间充盈口中,大蒜和酱汁大大提升了风味,带来浓浓的普罗旺斯风情,好久没吃到马赛鱼汤了。”
他之所以对这道菜了解这么多,还源于前世第一次吃西餐,当时为了不在女伴面前露怯,提前做了很多功课。
其中就有这道马赛鱼汤,包括这道菜的历史还有正统的吃法。
当时的女伴在听完他的介绍后,同样用不可思议加崇拜的目光看着他,虚荣心爆棚。
没想到重来一次,相同的场景重现,一时间思绪翻飞。
直到裴允京碰了他好几次,才回过神,对大家歉意说,“米亚内哟,刚刚想起了一些事,走神了。”
顿了下,回答金世琳的问题,“我没去过马赛,但我尝过一位来自马赛的法国大厨做的马赛鱼汤,你做的很有神韵了。”
金世琳惊喜道,“qinjia?你的评价够高的。”
韩素说,“大家别光看我,都快尝尝吧~”
“内~我开动了~”
所有人都按照韩素刚刚的做法品尝,唯有他自己,没有拿起面包,而是直接品尝鱼汤,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会。鱼汤是多种海鲜的浓缩复合精华,有着浓郁的海味,但普通人迟钝的舌头无法分辨出具体的品种。
马赛作为地中海沿岸的城市,烹调时钟爱藏红花,这种珍贵的香料既提升了香味,亦使色泽更橙黄诱人。
土豆的加入更是给予了鱼汤沙沙的厚重口感。
金世琳选用的都是韩国海域出产的海鲜,有鱼有贝类,算是改良版吧。
不过因为藏红花的存在,令鱼汤的味道有了基本的保障。
说了再多,终究没尝过最正宗的马萨鱼汤,前面也说了,由于物产的差异性和对新鲜度的要求,马赛鱼汤难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入其他国度,因此想要品尝最原汁原味的马赛鱼汤只能去南法。
然而,与马赛鱼汤在国际上的高知名度、高评价、低普及度截然不同的是,其在中国国内却有着不小的争议性,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余先生在《行者无疆》中的一篇《马赛鱼汤》。
余先生在文中对马赛鱼汤可谓没有什么好脸色,开篇即下了“马赛鱼汤徒有虚名”的论断,并最终将其归结为“由于主流美食过于讲究,过于精致,过于排场,又过于普及,产生了对民间土俗饮食的逆反式张扬”。
可是马赛鱼汤在全球皆负盛名,受到各大崇尚实践主义的饮食评论体系的推崇,恐怕不是一句“徒有虚名”能解释的了的。
韩素觉得余先生并不美好的鱼汤体验,只能归结为简单的“吃不惯”。
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错综复杂,而个人的口味又受到生长环境、经历的影响,自然众口难调,无法苛求一道菜受到世上每个人的青睐,所谓“适口者珍”说的就是这个理。
余先生笔下“不作调理”的腥和“又老又柴”的口感,或许能直观地体现中西方口味的差异。
所谓“腥”,中国人调理鱼务求消除腥味,但西餐却并不忌讳,西方人将腥味和鱼味视同一体,认为尽除了腥味就不必吃鱼了,道理同爱吃羊肉的人就喜欢羊肉的膻味是一样的。
至于口感,一者海鱼本就较河鱼来得粗老,在中国也一样;二者中国人吃鱼讲究软嫩柔滑、入口即化。
而西方人却认为恰到好处的咬劲才是最佳质感,自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是为什么,米其林餐厅很少有中国菜,评委都是老外,怎么可能吃得惯,更吃不明白。
而中国人也并不认同所谓的米其林评级,觉得老外没资格评判中餐。
其实爱国情结爆棚的韩素也这么认为,不是说米其林餐厅徒有其表,更多的还是因为他长着中国胃。
经过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美食文化熏陶,老外口中所谓的美食,都是中国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
当然,他不会因此而否定,甚至不去接触,相反,他可是十足的吃货,好吃的东西都愿意试一下,但要他天天吃西餐,肯定受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贸易公司之外,他选择开餐厅的原因之一。
好~收~
扯得有点远,视线转回信号小屋~
因为金世琳的一顿饭,她终于夺回了小屋的c位,包括韩素在内,三位男生都对她刮目相看。
尤其是姜成旭,抱着熙童感叹道,“真是魅力反转啊,没想到wuli世琳公主,居然做的一手好菜~”
张天也很赞同,“是啊,太厉害了~”
韩素就没说话了,毕竟他也是半个有主的人了。
饭后,韩素和裴允京主动揽过了收尾的工作,金世琳跟一起做饭的张天说,“oppa我们要不要去买明天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