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虽然比往年都要寒冷,不过,终究是过去了。
当北方大河里的冰凌悄然开化,转眼间便来到了公元前207年。
秦二世三年,初春时节,寒意料峭。
项羽忍了整整一个寒冬,终于按耐不住,发兵西进。
而退守的赵成部,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两路大军相向而行,大战一触即发。
决战地点,依旧选择了恒山郡、太原郡一线。
之所以在这个地方,主要是考虑到王离部和李战天部的兵马,一直与刘邦互相牵制着。
在这个地方决战,正好没有其他势力的干扰。
对于这个决战地点,原本就是约定好了的,赵成自然也没有什么意见。
不过,或许是为了增加胜算的缘故,赵成向胡亥请旨,从咸阳的都尉军中抽调了三万精锐兵马。
除此之外,王离的十万大军也被他抽走了两万。
……
其实,在这个时候,除了投入到主战场的兵力外,大秦还有五十万大军。
不过,北边的原属王离部长城军团的剩余十万人,要时刻防范匈奴南下。
而久踞南越的赵佗,麾下虽有四十万大军。
不过,此时的他,却早已生出了割据称王之心。
即便圣旨到了,他也找各种理由推脱不奉。
因此,除了留守咸阳的不到十万卫戍军外,赵成和王离麾下的这三十多万人马,可以说已经是大秦的所有家当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决定性的大战。
此战的结局,将会直接决定今后这天下的格局。
甚至,会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历史的走向。
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几乎所有势力都有了动作。
原本自立为王的赵王武臣、燕王韩广、魏王魏咎、齐王田儋等,几乎在同一时刻表态,支持楚军伐秦。
不过,他们由于兵力不如楚军,因此,大多只能在精神上支持一下。
当然,也有的象征性地给了点儿粮草,算是提前跟天下霸主先套个近乎。
面对这样的情形,刘邦的心里倍受煎熬。
他也想坐拥二十余万铁骑,可以与秦军主力正面交锋。
可是,他却没有这个机会。
更让他无奈的是,他还怨不得别人,谁让自己的兵马不如项羽多呢?
至于李战天,虽然看着项羽兵强马壮,羽翼渐丰,倒是依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他还在等,等这场大战进入白日化的那一刻。
他知道,只有这两方彻底你死我活地交锋,自己才有可能寻到破局的机会。
李战天有自知之明,自己的七万兵马,在项羽二十多万大军面前,还是单薄了一些。
所以,这几万人不动则已,动则击其七寸,伤其元气。
……
当然关注这场大战的,还有二世胡亥,丞相赵高,以及大秦朝堂中的大小官员,甚至贩夫走卒。
胡亥之所以关注,因为这场战争将影响到大秦的国运。
身为大秦的皇帝,他不得不关注这场大战。
赵高关注的原因,除了自己是大秦的首辅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自己的弟弟是此次大秦雄师东征的主帅。
此战一胜,赵家在大秦的地位将扶摇直上,更加如日中天。
但如果此战败了,自己也得早做打算。
至于其他的官员,大多是纯粹关注而已。
毕竟,他们没有直接参战,无论谁胜谁败,板子大概也拍不到他们身上来。
贩夫走卒们的关心就更加单纯,他们只想知道这天下姓秦还是姓楚,自己何时能过上安宁的日子,如此而已。
恒山郡、太原郡一线,一个天气晴好,阳光普照的日子,项羽帐下二十多万大军,率先发动了进攻。
阵前打先锋的,是原大秦的长史,司马欣。
而赵成所率的秦军,则由虎将涉间出来迎战。
可怜可叹,二人原本同朝为臣,一起效命大秦,可现如今,却要刀兵相向。
涉间原是王离麾下的一员大将,此次抽调三万人马时,赵成刻意将他要了过来。
得了赵成的将令后,涉间身披红色战袍,跨一匹乌鬃战马,手持十尺鎏金云纹长枪,冲杀出来。
而司马欣,则执一把皓月弯刀,除此之外,狱吏出身的他更善用鞭,因此,腰间还别了一根号称“赛灵蛇”的黑色长鞭。
据说,当初定陶之战抓了项梁时,在审问期间,司马欣曾凭此鞭唬吓对方。
他将一张带水的纸张贴在项梁腹部,一鞭子打下去,纸碎成两半,却未伤及项梁分毫。
由此可见,其用鞭之厉,何其神乎其技,出神入化。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于阵前大战了三百回合。
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愣是未能分出胜负高下。
项羽见状,急令麾下大将龙且出战。
龙且领命后,便身披白袍,持一杆云巅枪,跨一匹枣色战马如闪电般冲杀而出。
涉间久闻其名,但一直未曾交过手。
同是使枪之人,此时见对方突然杀出,当即是提枪便迎了上去。
司马欣本就是秦将,此时见有人接替自己,自然也不好觍着脸以二对一,当即勒马回缰,退下阵来。
两员用枪大将,一上来便打出了真火,金铁狂鸣,火花四溅,激烈异常。
立在远处,项羽和赵成的目光皆灼灼然,聚焦在了两员虎将身上。
赵成的心里揪得紧紧,之所以将涉间从王离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