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接近汉军防线的魏军士卒,是一名体格健壮的中年士兵。
这名魏兵一手挽盾,另一手持枪,面目狰狞,枪尖还带着鲜血。
枪手的奔跑速度太快,他的战友落后了几个身位。
由于位置过于突出,还没登上防线,魏兵便遭到了附近多名汉军的重点攻击。
至少五杆枪,同时戳向了这名魏军勇士。
其中四人的枪击落空了,枪尖要么戳在盾牌上,要么避开了敌人的身体。
即使有人命中了,也没能伤到魏兵的要害。
彪悍的魏军士卒没有丝毫迟疑,脚步不停,继续朝着汉军防线冲了过来。
踏上汉军防线的瞬间,魏兵轮起长枪,枪尖平空划了一个半圆。
这名先登者的攻击威胁较大,逼迫汉军士卒连连后退。
刺中魏兵的汉军士卒,也不得不撒枪撤退,躲开敌人的反击。
不论魏军士卒多么凶残,他终究只是一个人。
越来越多的汉兵朝着魏兵戳了过去,这一次,敌兵的好运气似乎用完了。
多支长枪精准命中了魏兵,这名先登者中枪倒地。
魏兵身死了,且没有杀死任何一名汉兵。
但是,这名敌兵勇士的勇猛与鲁莽,却冲乱了汉军的防线。
其他魏军士卒利用这短暂的混乱,攻上了防线。
汉军的防御原本就不够严密,渐渐的,魏军在防线上建立起立足点。
魏兵不断向着汉军防线深处冲击,立足点在扩大。
魏军第一波的攻势很克制,投入的兵力并不多。
但是,敌人集中使用兵力,给汉军的防御带来了加大压力。
随着魏兵数量增加,汉军的兵力优势不断削弱。
环顾局部战场,廖化很难再发现多名汉军士卒围攻某一魏兵的情况了。
不论是将士士气,还是士兵战斗力,魏兵的步战能力,都比江东军强太多。
廖化冷静的观察战局,没有第一时间参与到战斗中。
一名优秀的统帅,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放弃指挥的责任,参与前线战斗。
一旦进入第一线作战,那么,廖化就没法再理智观察战况,更无法及时调配兵力。
前线的阵型已经乱了,越来越多的双方士兵,开始捉对厮杀。
魏军一鼓作气,冲进了汉军防线,但是,他们毕竟在冲锋过程中消耗了不少力气,战斗力开始下降。
汉军似乎也习惯了敌兵的打法,部队开始从敌人的侧翼和正面发起阻击,开始稳住战局。
战事趋于胶着,并不意味着汉军的攻势顺利,相反,局势对汉军来说有些糟糕。
面前这支部队,只是魏军的先锋,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大量的敌兵正在奔跑,其中有不少是魏军甲士。
更糟糕的是,汉军没能利用兵力优势,快速击退敌人。
目光越过面前战场,廖化看向防线的外围。
利用汉军防线的外围缺口,魏军源源不断发起突击。
一些下马的重装魏兵,因为装备沉重,拖慢了行动速度,没能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然而,这些人已经开始接近战场核心区。
长途跋涉,更考验重装部队的体力。
但是,这些甲士本就是下马骑兵,马力帮助他们节省了很长距离,这些人的战斗力不会下降太多。
有铁甲保护,这些人的防御力会增强,在近身肉搏战中,将会给汉军步兵造成极大的压力。
评估战局后,廖化下令追加兵力。
一些刚刚完成集结的汉军士卒,在军官们的带领下,投入战斗。
廖化没有忘记求援,再次派出士兵,向后方催促援兵。
同时,廖化再次下达集结命令,征召附近的汉兵。
只等汉兵完成集结,就可以有组织的杀进战场。
一切按照廖化的计划进行,魏军重装步兵开始突进到汉军防线中。
魏军带来的压力在增强,如果不是廖化增派了一批援兵,只怕防线此时已经失守了。
重装步兵拥有极强的破阵能力,每一名甲士都对汉军防线造成威胁。
不远处,一名身穿铁甲,头戴铁盔的魏军甲士,掷出了手中的长枪。
长枪划出一条抛物线,避开了交战中的将士,准确刺在一名汉军枪兵身上。
中枪汉兵缓缓倒下,生死不知。
得手之后,魏军甲士没有丝毫犹豫,加快速度,朝着另一名汉军士兵撞了过去。
被魏兵锁定成目标的汉军士卒,正举着枪,戳向另一名魏兵。
等到汉军意识到危险,转身防守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
魏兵用身体,把来不及出枪的汉兵撞倒在地。
甲士直身下蹲,捡起汉兵的长枪,随后立即起身,利用站起的力量带动长枪,调转枪头,长枪向下一扎。
魏军士卒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廖化来不及出言示警。
杀死汉兵之后,魏军甲士开始拔枪,但是,枪尖似乎卡在汉兵的衣服上,迟迟没能拔出。
这位彪悍的敌兵终于引起了附近汉兵的注意。
一名持刀汉兵大喊着朝魏军甲士冲了过去,挥舞手中短刀,对着敌兵连续劈砍三刀。
每一刀都重重的砍在魏兵的甲衣上,敌兵却没有做出反应,似乎没有受伤。
拔出长枪的甲士,倒手来了一个刺杀,险些戳中那名汉军刀兵。
汉兵下意识后撤,退出了有利作战位置。
撤步之后,短刀无法在长枪面前重新取得优势,汉兵只能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