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军都已经认识到,在整条战线的狭窄地段上实施孤立突破是不可能的,防御者可以从友邻抽调增援部队,用预备队建立后方阵线。在法国福煦将军的力主下,今后英、法两军的进攻性作战都会同时进行,尽量扩大突破正面,并采用‘连续突破’的战法。不过,从最近两次会议的结果来看,英、法两军都缺乏‘快速连续突破’作战中步炮协同,特别是炮兵快速前移和快速射击的技术准备。由此似乎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我军炮兵战术战法放在欧洲依然有一定的领先优势;第二,鉴于突破正面放大、需要的进攻兵力兵器增加,往往一个军只负责三公里到五公里的突破正面,一个师只有一公里到两公里半,因此,我军应当考虑扩大远征军规模,至少要达到在某个集团军正面上独立完成突破任务的程度。”
“尚蒂伊城堡里传说着一种新准备的名字,英文译音名坦克,意思是水柜。查阅战地资料,尚未发现英国远征军任何作战地段上需要大型、专门储水设备的必要。另,法国航空队飞行少尉朱斌候已向使馆武官办公室报到,少尉建议中国航校抽调合格学员前往法国,以协约国家志愿军人的形式加入法军航空队,先于远征军参战。”
徐树铮少将在撰写报告的时候,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在未来远征军的某师师长或者司令部参谋长位置上,唉,要求还可以低一点,就算当个旅长也行。殊不知在何某人脑子里,当远征军在中国港口登船时,徐某人就应该结束驻法武官的使命,赶回国内主持“北方战略”的实施。
驻法武官的报告“乘坐”法**用快船从马赛出港,到安南后转商船到上海,再沿铁路送到北京总参谋部第一局,用时21天。比用普通商船快了七八天,与和平时期经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俄国、德国到法国巴黎,用时差不多。
常务次长蒋作宾带着报告和总长的电报批复参加每周一的国务员会议,成为此次国务员会议的主要议题。
增编远征军,驻法武官的这一建议在总参谋长那里就没走得通,不议。
从南苑航校抽选志愿者赴法参战,国务员会议通过,责令本就是留法归国的航校校长兼航空署副长秦国镛办理。
增派华工和华工从业类型的转变,这事儿由外交部专人与法国方面接洽。同时,英国也向外交部提出要求华工,外交总长唐绍仪还拖着没办。
军工事务在总参谋部就得到解决,不必提交国务员会议。
留法学生是否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这事情从留法扩大到留欧,因留德学生在宣战后纷纷回国或转入英、法两国求学,英国也因为战争而导致物价上涨,留学生生活困难,故而这一议题就扩大为全体官费留欧学生。计有1913年以前留欧尚未学成者241人,1913年242人,1914年218人,1915年184人,1916年已经派出181人,合计1066人。按照先前胡惟德的报告提议,每人每月需要补贴十元,也就是每月10660元,一年不到十三万元。
十三万元,放在1913年以前的中国政府来说也够挠头的,对今天的中国政府来说,不说小菜一碟,也能说个“小事一桩”。可事情虽小,却引起了国务员会议上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