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重生西晋当太子>第199章 夺取济州岛(上)

洪武二年十月中旬,威海卫军港,皇帝司马遹领着一大批军方高级将领来到这里,准备近距离观察海军部举行的实战演练,以此来判定海军近两年来的训练效果。

太阳缓缓地落下山梁,晚霞将西方的半空映成了火红se。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的威海卫军港内一片繁忙,大晋帝国皇帝司马遹正与海军部行尚书左侍郎、第二舰队都督参将朱正,海军第一舰队都督校尉李峻,海军陆战队都督校尉王威等人在刘公岛海军基地内做战前准备。

此次海军组织的实战演练是以夺取济州岛为目的,主要演练海军登陆作战的能力。自从当初司马遹透露出想要拿下济州岛的意图后,海军上下就以此为激励自身进步的目标。

经过长达一年的准备,在海军两大舰队初步形成战斗力的情况下,海军部毅然拿出了这份夺取济州岛的实战演练计划,准备向皇帝汇报海军两年来训练的成果。在这之前,海军在青州沿海进行了多次登陆作战演练,积累了一定的战斗经验。

济州岛又称耽罗国,有民说千户,兵不过万,战斗力非常低下。基本上不会给大军带来多大威胁,这也是海军部选择济州岛为第一个实战目标的原因。

“朱爱卿啊,战役准备进行的如何了?”司马遹心中还是有点担心的,毕竟这是海军第一次走出国门进行岛屿登陆作战,尽管敌人非常弱小,但莫测的海上气候却是海军最大的威胁。

“启奏陛下,现在臣才算是知道要想把设想落实到实处有多难!济州岛行动的复杂xing远远超过了我们海军部参军司最初的估计。尽管参军司事先已经考虑到很多问题,比如他们早早储备了足够的军事物资、扩大了船只产能、招募并训练了水手,甚至连后勤医疗营地都做了相应的演练。可如今我们最大的问题却是如何把上万部队安全运送到济州岛!”

“陛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不可测的天气条件,万一中图法发生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将大大不利于舰队的行动。”

“据军情署传过来的消息,济州岛据威海卫军港三百五十海里,以‘威海卫号’四级风帆战列舰为例,在海上航行的时候,综合海流和风向的因素,平均航速大约在4节,顺风时最高航速可达8节,逆风时最低航速只有2节。”

“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威海卫号的24小时可航行192里,从威海卫出发到济州岛大约需要不到两天的时间。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训练中发现,战舰在海上不能走直线,为了取得有利的风向和洋流,一般都是走较为曲折的航线。根据海军来往数次的经验估计,从威海卫到济州岛的航程在六天上下。”

“在这六天时间里,近万大军在大海上飘泊,光是物资消耗就不少!这对海军的后勤要求很高,此次为了保证夺取济州岛行动的顺利,海军部总共调集了大约八十艘福船保证后勤补给,其中光是五百料的一号福船就有二十艘!”

“这次作战任务你们海军部准备让哪支监督充当主力?”

“启禀陛下,为了夺取济州岛,第二舰队将充当攻击主力,而第一舰队也就是近海舰队充当后勤支援部队。”

“第二舰队的训练情况如何?大家对新式战舰适应的如何了?”

“启奏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再加上陛下提供的支持。我们海军已经摸索出一部分新式战术,并提出了‘战列线’的概念。”

司马遹闻言有些欣喜,没想到海军在战术上的变革进行的这么好。这里先解释一下何谓战列线,在整个风帆时代乃至后来蒸汽时代的一段时期,进行海战时,交战双方舰队各自排成单列纵队进如作战区域,达到she程之后进行炮火对she,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就会看到海上出现两条帆船首尾相连而成的平行线,两条线内侧硝烟弥漫(当然是在无风的状态下)。而这由战舰组成的直线,就叫“战列线”,“战列舰”的名称也来源于此。

“陛下,在以往的演习过程中,海军将士们发现风向对战舰的战术选择影响很大,依据风向而定的两艘帆船或者两支舰队的相对位置,涉及到最重要的战术问题,也是我们海军将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正是这个原因,臣等才选择在接近冬季的时候对济州岛用兵,这个时候海上正好刮的是西北风,有利于演练海军抢占上风。舰船占据上风位置的显著优点是能随意投入战斗和撤出战斗,也能在选择攻击方法时形成有利得进攻态势。占据下风的舰船无法进攻,其战斗形势局限于防御,并且只能按照敌人的意图进行战斗。”

“而且我们考虑抢占上风的战术,也是为了防备敌军在狗急跳墙之下使用火攻。”

司马遹闻言一愣,没想到海军考虑的还挺严密,在风帆时代,纵火船的合理运用往往对战斗结果起着决定xing的作用,尽管它只是舰队的附属。

对于此时的木质舰船来说,纵火船相似于现代的鱼雷。风帆时代的船体都是木头制成的,纵火船的威力就在于一旦撞上敌方舰船,就会使敌舰告诉燃烧起来,直至烧毁。

历史上,纵火船参加并起决定作用的海战有很多,1588年,西班牙与英国在弗兰芒海域展开一场大战。乘着有利的风向,英国纵火船冲向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无敌舰队”便是在这一战中覆灭的


状态提示:第199章 夺取济州岛(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