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海上长城>306 中途岛之第三回合
岛周围有几艘美军零星舰艇存在不是不可能的,而十艘军舰对于南云忠一统帅的舰队构不成威胁。于是南云的指示是:“判明敌舰种及数目”。

站在南云忠一旁边的源田实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哆嗦了一下。南云忠一身为主将,不会注意到一些细小的安排,可是草鹿龙之介参谋长可是明白的。这架里根号派出的四号侦察机实际上晚起飞了半个小时。

按说这是源田实的责任,当时他发现了利根号重巡洋舰上的侦察机因为弹射器故障推迟了起飞。就应当立刻安排其他战舰上的侦察机起飞。

但是,源田实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途岛可能有美军舰队,可能有美军航母。实际上草鹿龙之介也发现了侦察机推迟起飞,但是他也没有在意。

原因其实和源田实一样,山本五十六截留了两份重要情报,因此在所有的航空舰队军官的脑海中,根本就没有防备美军航母甚至美军舰队这个意识。

草鹿龙之介和源田实对视一眼,两人心中都有鬼,没有吭声。如果熟读中途岛海战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日军这架侦察机传回的情报,比起历史上还早了二十分钟。虽然这架侦察机起飞和历史上一样推迟了半个小时,但是由于搜索扇面小,效率高,因此时间缩短了二十分钟。

南云忠一在没有得到美军准确舰种的情报之前。并没有改换命令,此刻鬼子的地勤还在忙碌的更换炸弹。

战斗进行到此时。日军仍然保持着完胜的态势。击落击伤美军战机已经超过了五十架。而日军航母并没有受到什么威胁。

美军层出不穷的侦察机,使得南云忠一更加确信,这些侦察机只可能是从中途岛方向飞来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日军发现的侦察机还都是卡特琳娜侦察机。而这一点,使得南云忠一觉得第二波打击中途岛的行动极为必要。

-----------------

七点钟,美军第十六特混编队。

在向西航行了一个小时之后。斯普鲁恩斯下令,战机起飞。

当时,第16特混编队所辖的两艘航空母舰,拥有飞机数量分别是:“企业”号79架。“大黄蜂”号79架。

上午7:02分,14架“毁灭者”式鱼雷攻击机,32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10架“野猫”式战斗机护航下,从“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起飞;15架“毁灭者”、35架“无畏”在10架“野猫”护航下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这样,总共29架鱼雷攻击机,67架俯冲轰炸机,在20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离开航空母舰,远程奔袭敌人舰队。斯普鲁恩斯少将只留下8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36架“野猫”式战斗机来保卫自己编队的安全。

打头阵很吃亏的。李广自然也不想打头阵。弗莱彻少将不就是这么做的吗,他命令第十六特混编队打头阵。而此时他的第17特混编队跟在斯普鲁恩斯后边大约只有15海里。

可是实际情况是,不经意中,海抗军不得不打头阵。海抗军的第一波战机为二十二架,其中十架p40,十二架sbd无畏式轰炸机。自由龙号上的战机起飞仅仅用了五六分钟,在空中编队也不过几分钟。

等完成了编队,时间才是七点十分。而此时第十六特混编队两艘美军航母,战机才起飞了不到三十架,要是等美军编队完成,足足需要半个小时。

要是在甲板上,等半个小时就等半个小时,但是在空中,战机每一分钟都要耗油。因此黄中华命令战机编队,立刻发起进攻。

今天的战斗,李广只是负责和美军联络,确定海抗军的战术方案。具体的作战指挥交给了黄中华。小鸟究竟是要放飞的,对于手下这位非常有天分,而且也非常努力的年轻军官,李广在关键的一战,让这位年轻人放手施为。

战机起飞前,李广在飞行甲板上给每一个飞行员送行,挥手一个个军礼。飞行员们也深知此战的艰巨,一个个在甲板上朝着家人所在磕了个头,叫一声:“爹,娘,儿子打鬼子去了。”

就此跨上战机,奔赴战场。

自由龙号本来就只有四十二架战机,还分成了两拨。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点,飞行指挥官袁子的建议,因为起飞比较晚,而且飞行还需要时间。估计到达的时间和当初美军飞行员艾迪上尉报告的时间会差上三个小时。三个小时足够日军航母移动百十公里了,担心第一波打击部队找不到日军舰队。而且,美军航母编队放飞的侦察机在此时还没有找到日军航母编队。为了留出二次打击的力量,因此这样部署。第二点,一则自由龙号需要护航,二则美军新提供的tbf鱼雷机,仅仅一次起飞机会。因为这款战机实在太重,根本就无法在自由龙号上降落(阻拦索和阻拦装置的强度不够)。执行完一次打击任务,就必须降落到中途岛上。由于美军出动的战机数量不少,袁子建议把这一部分打击力量留作备用,预防万一。

美军企业号航母上,斯普鲁恩斯少将此刻也有点不够淡定。他算计来算计去,一点点的积累自己的优势。但是此刻他发现自己对于航母仍然不够了解,积累的优势有可能被抵消。

斯普鲁恩斯少将此前指挥的是重巡洋舰,虽然对航母有所了解,也对美军的训练了解颇为深刻。但是在此时美军航母上的飞行员掉链子了。

美军战机的起飞速度简直如同乌龟爬。海抗军的战机已经奔向战场,而美军两艘航


状态提示:306 中途岛之第三回合--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