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南海风云录>第五十四章 实力对比(二)

反过来再看南海联邦,北边是中国大陆、西边是印度、南边是澳大利亚,在这3个国家里,印度最危险,因为那里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和联邦在陆地上接壤,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它的战斗力能有多强,现在也没法确认,但它肯定是联邦的敌人,就算印度军队都拿着木头刀,联邦也得在边境布防,肯定会牵扯联邦的一部分精力。

其次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其实就是英国的一个分支机构,不过现在独立了而已,只要联邦与英国反目,第一个窜出来与联邦为敌的,也少不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不过和人口数量及其庞大的印度比起来,澳洲就不算什么了,而且澳洲北部不适合人类居住,中部也是一片大荒漠,澳大利亚的绝大部分居民都在东南角居住,哪里离联邦的距离有点远,而且只能走海路,所以对联邦的威胁还不算那么大。

威胁不大归威胁不大,但是联邦肯定会在澳洲投入很大的精力,因为联邦政府要占领整个大陆,所以只要一开战,联邦的海陆空三军就会全力攻击澳大利亚,以澳洲那个操蛋的地理地貌,向全境占领澳洲也是个苦活。

最后就是北边的中国大陆了,虽然中国大陆和美国一样,地大物博而且拥有极其庞大的人口优势,但是在刘芾看来它对联邦的威胁反倒最小,如果联邦的外交政策给力的话,说不定中国大陆还能成为联邦的一个盟友或者潜在的盟友。至少不会是敌人。

因为目前的中国国内虽然已经统一,但是内部的矛盾还没有全部解决,党派之间的争斗也没有平息,且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建设也才刚刚开始,与北边的苏联政府在铁路、边境上也有纠纷。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去招惹更强大的近邻的话,绝对是得不偿失,不会有一个政府愿意干这种事。

而且这个邻居还是一个以华人为首主体的国家,双方在经济上正在合作,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局面。刘芾相信。如果能够给予中国政府足够的好处和希望,中华民国政府很可能会转而支持南海联邦,最少也是表面上的中立,暗中互通有无。所以刘芾对这个身边的大国并不担心。

至于联邦的东面。r本已经被成功分裂。朝鲜国内由于r本撤军正在争权夺利,打的不亦乐乎,短时间内还无法取得统一。就算朝鲜统一了,也对联邦形不成什么具体的威胁,唯一需要刘芾留意的倒是更北面的苏联。

虽然目前南海联邦政府和苏联政府还保持着军事和经济上的密切往来,但是当战争开始之后,联邦对于德国的支援肯定不能少,而德国对于苏联的贪婪刘芾肯定压不住,所以在德国和苏联之间联邦只能选择一个来支持,这个想都不用想,刘芾肯定会支援德国而放弃苏联,因为一个强大的德国对于联邦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它再强大也是在欧洲折腾,而一个强大的苏联对联邦来说就是麻烦了,因为它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肯定会把目光投向亚洲,毕竟它有一大半国土是在亚洲的。

综上所述,在国土、人口、资源、周边环境、国际关系上来讲,美国在战争潜力上都要强于南海联邦,而且是强很多。这样一说是不是南海联邦就和美国无法抗衡了呢?也不全是。南海联邦在经济实力、科学研发和武器装备上,都要强于美国。联邦的航母、舰载机、坦克等武器可以全面压倒美国的现有装备,而且在未来几十年中,这个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从传统战争上来讲,国家的财力、战略纵深、资源多少、军队的人数,火炮的数量和口径,战役的指挥和谋划,可能都对一场大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现代化战争来讲,信息的获得、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新武器和新战术的应用,则更大的左右了一场大型战役的最终结果,而刘芾所依仗的正式这种优势,他并不打算与美国打一场传统的消耗战,而是准备给美国人上一堂现代化战争的实践课。

按照联邦国防部的推演,这场战争将在1年半到3年之间结束,一旦超过了3年还未能对美国造成重大的打击或者伤害,那么联邦就将处于劣势,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很高的工业化程度,都会使得美国在战争中越打越强,而联邦则会因为资源和人口的限制而越打越弱,到那时,联邦不仅不能继续援助德国,就连自身也难保了。

所以联邦必须速战速决,先用几个决定性的海战,尽快消灭美国部署在西海岸的太平洋舰队,然后再从美国西海岸登陆,建立起桥头堡之后,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来破坏美国的工业实力,这样一来,美国就会越打越弱,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战争。

这样一来,在欧洲,获得了联邦全方位支援的德国人就会和英法苏等国继续鏖战,等到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南海联邦会以最终裁判员的身份加入这场游戏,它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调停。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打败了美国的南海联邦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国家,所以由联邦政府来当这个裁判员最合适不过了,既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还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欧洲大陆上各国的格局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肯定会大幅度缩水,这种情况对于南海联邦来说,是最理想的。

当然了,纸上谈兵和实际情况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差距,但未雨绸缪也是必须的,至少南海联邦政府要先设定一个大概的目标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 实力对比(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