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不是吧君子也防>第395章 携剑出行
“阿兄现在不是孩子了,不能再缩在家里读书,他是江州别驾,名义二把手。

“阿母,阿兄总要走到台前的,这次跟欧阳良翰一起出去巡查,体恤民情,算是初次亮相的好机会。

“大伙都看着呢,阿兄也得好好表现。”

韦眉顿时理解了欧阳戎带离扶苏去的深意。

不禁一叹。

儿行千里母担忧。

可韦眉即使再妇人眼短,也明白,在这个皇权、财富、资源都在家族血脉间平稳传承、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

一个稳固有远大前景的派系或势力,都需要传承有序,即,能让外人、潜在投靠之人远远看清楚继承的脉络。

所以浔阳王府要想顺利起势,光有离闲这一杆金闪闪旗帜还不够,继承人问题,同样很重要。

毋庸置疑,嫡长子离扶苏就是浔阳王府的接班人,曾被大乾高宗皇帝册封为皇太孙,襁褓之时,就得到特许,封王开府。

只不过后面,伴随着离闲的三个月帝王体验卡用完,一起到期结束了罢了。

虽然离闲还有其它儿子,

有庶人期间侍妾所生,也有一些是被贬谪前的妃子生的,

只不过被贬后,妃子们大都回了显赫娘家,孩子也跟去了,不在身边。

这些年来,一直陪伴他身边的,只有正妻韦眉,和离大郎、离裹儿。

这一对儿女在家中孩子中,地位最高。

除了患难与共的感情外,也和离大郎、离裹儿都是正妻韦眉亲生骨肉有关。

毕竟是个妻管严,有其父高宗之风。

而独长子离扶苏,乃是韦眉的心肝。

其它庶子,性格强势刚烈的她都不太待见,当然,也丝毫威胁不了她家大郎的继承权……

此次,那位陛下另辟蹊径,把以往一向低调读书、没有存在感的离大郎,封为江州别驾,就是隐隐推了浔阳王府一把,在朝野上下眼里,浔阳王一脉又前进了一步。

欧阳戎转过头,看了眼表情有些紧张的离扶苏,轻拍他肩膀。

离扶苏深呼吸一口气,朝他重重点头。

在韦眉等女眷的收拾下,欧阳戎、离扶苏准备妥当,起身出门。

谢令姜站起身,将寸步不离的一只琴盒抱起,跟上。

她也去。

韦眉、离裹儿母女瞧了眼琴盒,与脸色泰然准备出远门的弱冠长史。

默契收回目光。

王府门口的大街上,秋风萧瑟。

有些愁眉的王妃、抱猫的梅花妆小公主,一齐目送欧阳戎等人背影离去……

在江州刺史王冷然因为某些原因,低调不出的情况下。

作为江州长史与江州别驾的欧阳戎、离扶苏,一起出城,巡查诸县,同时领江南道安抚大使、浔阳王离闲之命,安抚新回归的诸县官民。

一路上,他们一行人受到了当地官员、士绅们的热烈欢迎。

得益于此前两次都“投降”得快,主打一个灵活,江州下辖诸县的百姓,并没有受到太多匡复军兵乱的战火波及,秋收也没有影响。

对于乡野插秧割麦的百姓而言,江州王师与洪州匡复军的拉扯局势,大都与他们无关,

所谓匡复离乾的大义也离他们很远。

反而是离乾皇族数任帝王与卫氏女帝上演的至今仍在连载的家庭lún_lǐ大剧,让大家伙吃瓜多年,更加津津乐道些。

毕竟比起什么法统大义,这种鸡飞狗跳的狗血家事,更能让识字率不足半成的父老乡亲们理解,乃至同情。

但这些,又不如他们眼前如何安度秋冬的问题,来得要紧。

所以,对于太平多年的江南诸州百姓而言,只要不是摊派苛税、强征兵役临头,

那么这些匡复之争似乎都离他们生活很远,至多是北方某某道边军又一次扩疆战事大胜全胜的消息传回,才稍微鼓舞人心,激起骨子里的汉儿自豪。

其实这也得益于大乾、大周卫府兵的制度,

这些战事都是由一大批良家子构成的职业军人专门负责,也就是一座座折冲府的府兵。

这使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也因为军功升迁的通道依旧还存在,所以面对扩疆战事,不少府兵都是闻战则喜。

毕竟另一条科举读书的路,才新开辟,以往乾、周之前几百年都是门阀世家垄断,难度系数依旧太高,不是所有人都像欧阳良翰那样书香门第,可以安心读书,争夺每年放榜的那几十个名额,

在民间,大多数人连寒门庶族都算不上,底层的有志儿郎大多只能走军功这条路子,

或是像燕六郎没遇到欧阳戎之前一样,投了个还行的好胎,能有个当小官小吏的爹,可以子承父业,不情不愿的走个铁饭碗的吏途。

然而,这个只要劳动就能大概率吃口饭的太平年代,已经比南北朝百年战乱、胡汉洗牌融合时的朝不保夕十室九空,好上太多太多了。

扩疆大胜,万国来朝,开辟贸路,至少也能减少点内卷,让十道百姓分到点蛋糕。

值得奖励一个史书上空白页处寥寥几笔盛世的名额。

这才是大周朝当下大多数底层百姓的现状,在温饱线上徘徊,使劲往前划。

而能纯粹代表并捍卫他们利益的人很少很少。

虽然朝堂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为民请命”,甚至以此痛斥帝王。

欧阳戎这次带离大郎出行,巡查地方,除了让他这位浔阳王世子亮相、和另一个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让闷头读


状态提示:第395章 携剑出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