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北宋穿越指南>第782章 0777【经商奇才】

第782章0777【经商奇才】

行首会议,不欢而散。

如今这种情况,东京的行首们根本无法串联,因为他们之间互相不信任。

北宋时期,开封城的所有行首,全都跟朝中权贵有瓜葛,大部分属于皇室宗亲的代言人。

皇室宗亲之所以不亲自下场,是因为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严厉惩处权贵扰乱市场的行为。后来就渐渐形成套路,即各自培养白手套,他们能够捞到实惠,朝廷也挽回了颜面。

只有把事情闹大了,朝廷才会出手惩治。

比如煤炭行业,搞得东京民怨沸腾,甚至冬天大量冻死人,继而出现抢煤踩踏事件。

朝廷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直接掀桌子,官府成为最大的批发商、零售商。结果又变成官府垄断市场,操控煤价搞得民不聊生,迫于舆论压力放开私有市场。

大明开国之后,最先惩处的便是前朝权贵,继而又强行拆分迁徙望族。

东京各行各业的行首,瞬间就失去靠山,有些人还被牵连抄家。

在第一年的物资管控结束后,大商人们开始投靠新的权贵。下意识的按照老办法,想跟皇室、宗亲和外戚合作。

可惜,除了朱国祥、朱铭父子,大明的皇室宗亲都未成年。

白祺勉强算一个,却始终不在京城。

而外戚呢?

朱家父子管得极严,根本无从下手,甚至不准外戚居住在京城!

阁臣、尚书级别的重臣,一般不会跟行首接触。

因为——跌份儿。

顶多是重臣的下属捞钱,再以送礼的名义孝敬重臣。

因此东京各行的大商人,都是拉拢权贵子孙,以及六部的中下级官员。

去年的大案,六部被查处一堆官吏,连权贵子孙都遭殃,大商贾们再度失去靠山。

人心惶惶之际,这些大商贾哪敢再串联搞事儿?

……

李敦义坐着豪华马车回家,径直去见自己的老父亲。

“如何?”李茂问儿子。

李敦义回答:“都被吓破胆了,还能有什么结果?”

李茂点头道:“缓缓也好,不能跟太子对着干。我李家能延续二百年富贵,靠的就是顺从朝廷。”

抛开皇亲国戚、世家权贵不谈,只论东京城内外的商贾,李氏绝对属于东京首富!

他们在开封做生意的时候,甚至赵匡胤都还没黄袍加身。

北宋庆历年间,西北边境告急,而朝廷财政又不足,就向东京的富商们借款。

仅李氏就借款二十多万贯,事后朝廷直接赖账不还,只给几个李氏族人封官抵债。而且全是八九品的京中小官,根本就没有实权可言,并且继续砸钱也升不上去(类似钱琛捐款买的那种官职)。

这事儿被写进史书里,甚至都不提其真实姓名,只记载“李氏商户”、“京中富商李氏”等等。

因为他们不配!

李家也曾聘请名师,教育子弟走仕途路线。但儿孙们泡在蜜罐中长大,愿意发奋读书的没几个,一百多年来只出了两位进士。

按理说,身为京城商贾当中的首富,家中又出了正经进士,用钱开路也该节节高升啊。

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李家投靠的外戚世家,故意压着李氏子不给顺利升迁。

李家从商贾变成了士绅,那我今后还怎么控制?

你们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经商吧!

不但权贵从李家吸血,朝廷也经常伸手要钱,而且每次都封小官抵债。

京城首富不好当啊。

当大明查处前朝权贵时,李家立即就把自己的靠山给卖了。又在京城物资匮乏时,向朝廷捐赠布匹,这些布匹用来发给士兵做衣服。

甚至就连去年的大案,李家都能从容抽身,只是被罚了二十万贯。

“祖父,父亲!”

李文仲拱手走进来,朝着两位长辈作揖行礼。

李茂瞬间换上和蔼笑容,对自己的嫡长孙招手说:“大郎且过来。今日功课做得如何?”

李文仲走到祖父身边:“还过得去。”

李茂拉着孙儿的手:“你去年虽然落榜,但举人功名还能保留两次。就算再落榜两回,也要重新把举人考回来,非得考上进士不可。家中没有进士官,就算富甲天下也被人欺辱,千百万贯家产不啻为过眼云烟。”

李文仲说:“大明不是前宋,只要守法经商,便不会被横加盘剥。孩儿听闻朝廷多次发债,最早在四川发放的两批战争债券,如今皆已连本带利偿还给商民。”

“你懂什么?”

李敦义不屑道:“国朝初立自然守信,前朝太宗、太祖还惩治经商权贵呢。等再过一两代皇帝,朝廷就没这般讲规矩了。趁着朝廷还信守承诺,俺李家更应当科举做官,赶紧从商贾之家变成士绅望族!家里的生意你别管,一心一意好好读书。”

李文仲只能说:“数学、物理、天文、地理这些,孩儿已学得很深入,去考科举绰绰有余。就连官家去年提出的化学之道,孩儿也在认真钻研,经常邀约太学生讨论。只是那些儒家经文,还有待继续苦读。”

“明年你再去考太学,”李敦义说道,“俺已经打听好了,明年的太学考试,会比以前更看重杂学。你既然精通那些杂学,想必考进太学极有把握。唉,若早知官家要提倡化学,去年你落榜之后就该报劝农生,趁机以化学之道进太学读书。”

祖、父、孙三代围绕着科举,聊了好一阵,似乎完全不关


状态提示:第782章 0777【经商奇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