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0860【交趾献麒麟】
杨再兴带着六千新军,路过邕州(南宁)的时候,正好遇到从贵州过来的夏大均。
再加上邕州知州陈可大、通判吴逵,四人开了一个碰头会。
夏大均首先说道:“我奉命招抚西南诸蛮,刚从自杞国和特磨道过来。自杞伪主不愿去国除号,只愿接受大明册封成为属国。特磨道的那些酋长,都表示忠于大明,但恐有三心二意者。”
特磨道是宋代设立的羁縻道,名义上跟邕州属于平级关系,但一直是由邕州知州在代管。
陈可大身为知州,介绍情况说:“特磨道诸蛮,一直都是表面臣服。只有出兵打两场,把他们打痛了,才会真正忠于大明。”
杨再兴问道:“邕州现有多少土丁、峒丁?”
通判吴逵回答:“共有土丁、峒丁八万余,多数是诚心归附。若有战事,可以招来打仗。”
“这么多?”杨再兴惊讶道。
陈可大微笑解释:“多亏了玉米和红薯。劝农官带着玉米红薯种子,传授各族百姓耕种之法。许多山地粮食产量猛增,各族首领和百姓皆沐皇恩,对于邕州官府的命令也更愿服从。”
邕州境内,少数民族遍布。
侬智高叛乱之后,北宋朝廷在此修改征兵制度。王安石变法时期,更是勒令邕州编立保甲,各族百姓通通都要搞保甲制。
编立保甲,抽丁为兵,意味着进一步控制少数民族部落。
那些部落酋长肯定有瞒报,但又不敢公然对抗朝廷,纷纷选择报一些、藏一些。
一直到北宋末年,邕州的土丁、峒丁数量,始终保持在五万人以内,官府随时可以抽调他们当兵。
但大明建国不到十年,邕州在籍的异族丁员就近乎翻倍。
这主要得益于玉米红薯的推广,让少数民族部落切实获得好处。他们境内遍地山区,太适合种植玉米红薯了,而大明还派了劝农官去指导。
吴逵说道:“八万多丁,肯定不能全征,否则各部必然叛乱。征募一万丁当兵,再征募一万丁做民夫,这就已经是邕州的极限。邕州另有驻防军三千,还能临时募来汉兵数千、民夫两三万。”
杨再兴点头道:“已经足够了。临时招募的汉兵和土兵,也不奢望他们出城作战,能守住打下的城寨即可。我奉命编练新军,需要一年时间。”
“一年之内,我能保证邕州不出大乱子。”陈可大斩钉截铁道。
杨再兴说道:“如此最好。”
陈可大是一个能臣干吏,但他出自仙游陈氏。
他的家族,上次被抓了两个贪官,其中一个还是他的亲兄弟。
陈可大是被罢官之后,再由皇帝特赦启用,贬到邕州这破地方来的。他心里对朝廷多少有点怨怼,但更想立功升迁洗刷污点,而开疆拓土便是最好的方式!
邕州太特殊了。
西北边挨着刚刚自立的自杞国,西边又是不听话的特磨道,西南部与越南李朝有漫长的边境线。
陈可大问道:“朝廷对安南边境是怎样看法?”
杨再兴说:“安南暂时不必理会。陛下的意思是,先灭自杞国,收服特磨道,接着川南、湘西与广西四路合击大理。灭了大理,再去处置安南。”
闻得此言,陈可大、吴逵两人瞬间精神振奋。
他们都属于被贪腐案牵连的官员,惨遭贬谪至此。皇帝现在想对外扩张,他们身为邕州的一二把手,只要好生配合就必定立功。
……
就在杨再兴带着新军,即将启程继续西行之际,一条快船从左江飞快驶来。
杨再兴和夏大均,都被陈可大派人留住。
“发生了何事?”夏大均已经准备回京复命了,在城外码头被请回州衙。
陈可大解释道:“安南国主派人来接洽,希望臣服大明、请封国王。贡品礼单都送来了,使者下个月就能到。”
安南国王上贡或请封,都是先跟邕州知州接洽,再由邕州官员上报朝廷。
夏大均说:“此乃邦交大事,肯定要如实上报。”
陈可大却想立更多功:“朝廷一旦册封安南国王,广源就很难再拿回来。那是当年侬智高父子的老巢,不但突出于交趾北部大山,而且还盛产黄金。不管是财税还是军事,都对安南大大有利。即便朝廷要册封安南国王,也应当重新划界,朝廷借此收服广源。”
广源州,也叫顺州,是越南高平省的东北突出部。
这里本来是北宋疆土,由于盛产黄金,被安南国反复入侵。当地部落请求宋朝保护,但宋朝哪有空管这些羁縻部落?无奈之下,广源州各部只能一边臣服北宋,又一边含泪咬牙给安南上贡。
侬智高他爹当年起兵叛乱,就是因为在宋朝莫名其妙丢官,回到广源州又被安南国扒皮盘剥。
哪边都靠不住,干脆自立建国。
北宋后来大败安南,一直打到首都升龙府,因为非战斗减员太多而被迫撤兵。
然后,为了平息边患,竟然把广源州赐给安南!
安南白捡一个广源州还不满意,反反复复跟北宋闹边界纠纷。北宋选择息事宁人,又把二峒、六县、八隘赐给安南。
几人商量一番,夏大均表态道:“我回京复命时,当劝陛下收回前宋失地,不可爽快册封安南国王。”
陈可大拱手说:“此事就拜托阁下了。”
陈可大转身朝杨再兴作揖:“安南小国,自称天南小中华,却是蛮夷之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