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一个人的抗日Ⅱ>第三十章 劫车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始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腹地兵多、边地兵少和敌占区空虚”。小分队从敌人的合击空隙跳出包围圈,就可以抓住日军的这一特点,奇袭敌占区要点,截断敌人的补给线,使得敌人这次围剿失败。

黄历按着记忆在一张大纸上画好了王村的示意图,很多红圈圈都有标注,物资存放地、鬼子指挥部、士兵住所……,十几个熟悉王村的队员和几个军官正围在一起接受他的指导。

有了先进而超前的理论,并不意味着战斗的胜利,还要求指挥官计划细密,考虑周详,更要求执行任务的士兵有相关的军事素质。

“王村驻扎着日军约一个小队的兵力,没有伪军。”黄历环视众人,仔细布置道:“我们将采取渗透袭击的战术,攻打重点是敌人的指挥部、兵营、物资存放地,也就是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我们要采取何种方式潜伏进去呢?”区忠有些担心地问道:“如果暴露,就成了攻坚战,我们的人数可是不及鬼子。”

“汽车,利用鬼子的汽车。”黄历指了指王村外的大路,说道:“在我侦察的几个小时里,至少有六七辆装载物资的汽车开进村里,停在村中的打谷场上。村口的岗哨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只是随便看一看,便放行了。打谷场也只有几个鬼子,汽车一到,他们便将草棚子里的民夫打骂而出,卸车码放。我们就是利用敌人的这个漏洞,提前埋伏在大路上,夺取汽车,进入村中。”

“这个办法好,凭老三你的日语,鬼子定然难以觉察。”余成志点了点头,这个难题能够解决,渗透袭击便成功了一半。

“那么,还有一个重点便是敌人的这个制高点。”黄历用手指重重地点在示意图上,说道:“拿下这里,便可以俯瞰全村,狙击手、机关枪,便可以发挥威力,就由我带人负责解决好了。”

“那我负责解决鬼子的兵营。”区忠说道:“对夜袭,我还是有些经验的。”

“要猛,要狠,要快,多带手榴弹和汽油瓶,给我炸,给我烧,特别是要发挥手枪连射的威力,在近战中,它可比刺刀管用多了。”黄历提醒道。

“汽油瓶?”区忠眨了眨眼睛,使劲拍了下脑袋,自失地笑道:“这脑袋呀,总是比老三慢半拍,一路上在敌人的宿营地捡的瓶子,再加上夺了汽车,全都齐了。”

“那我就带几个人,在打谷场装车,打完咱们就满载而归。”余成志有些无奈地说道,埋怨自己开口晚了,露脸的活儿让人给抢走了。

“带不走的全部烧掉,不给鬼子留下一星半点。”黄历严肃地补充道。

“明白!”余成志使劲点了点头。

“可惜咱们没机会演练村落攻防,只好临阵磨枪,再在实战中学习了。”黄历起身叫过五个人,挑选了一下武器配备,开始讲解小组战术。

特战部队的小组战术分工精细、弹性灵活与机动迅速等特色,一直是各级部队所欲效法的,然而由于人员素质、经费、装备等表面因素所致,一般部队的战术标准无法达到特战部队的水准,但达不到不表示无法使用,战友互相之间默契的配合依然是迅速消灭敌人并且减小伤亡的好办法。

一般而言,小组的常见编制应是六至十四个人,因为以特战的任务性质而言,太多或太少人都会导致任务执行的顺利与否,而人数的多寡与战术运用的所在位置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样的前进搜索队形,在村填与房舍中可能六个人就够了,但在丛林、沙漠与雪地等地形时却可能需要以十二个人来组成队形方才完备,因此战术的种类与运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黄历所讲解与演示的便是六人战术小组的作战配合,武器以近接战斗用途为主,以攻击房舍为范例。开门,走位,攻击,手语……这些超前的技战术理论经过黄历不断的指导与演示,逐渐被战士们所接受,一遍一遍地练习熟悉。

由六人至四人,再至最小的作战编组两人,这是考虑到伤亡情况而作出的应急调整,几乎大半天的时间,小分队都在进行练习,而黄历则不断予以纠正。

时间过得很快,下午睡了三个小时,吃完饭,休息片刻,太阳落山后,黄历率领着小分队向王村的大路前进。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已经潜伏在离王村五里的路边的小树林里。

树林里静悄悄的,树枝上挂满了雪片,在月亮下闪闪发光,即使有一阵最轻微的夜风,也扑簌簌地往下落。

黄历和十几个精干队员脱掉伪装,立刻成了身着军服的鬼子兵,手枪裹好毛巾,藏在大衣的兜里,可以很快速的拔出,匕首则插在袖筒,只要一伸手,就能抽出使用。每个细节都反复检查试验,不放过微小的毛病的滞碍。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黄历看了下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了,他的脸上毫无表情,汽车是一定会有的,只不过好象故意在考验他们的耐性。

终于,远处传来了马达声,黄历霍然站起,领着十几个“鬼子兵”冲上大路,列队缓缓行进。

两辆盖着帆布的卡车开着车灯驶了过来,一个队员立刻坐在地上,几个人围着,黄历则快步走到大路中央,张开了手。

汽车缓缓停了下来,一个鬼子驾驶员从车窗探出头,问道:“怎么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一名士兵巡逻时滑倒跌伤了,麻烦你们把他送到王村。”黄历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劫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