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国势>第033章 北方战争(8)

第033章 北方战争(8)

国防军在远东动手的消息,成为德国方面认知中的头等大事。

“阁下,中国人终于趁火打劫来了。”鲁登道夫将情报递给兴登堡,然后笑道,“托洛茨基这个白痴居然还拒绝我们的停战条件。”

“中国人的进展如何?”

“很好,非常好,赤塔、伯力已经落入中国人之手,中国国防军正源源不断地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兵,我估计,他们下一个目标会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然后把整条西伯利亚铁路封闭起来。”鲁登道夫补充了一句说,“中亚方向,据悉中国人也出动了数万的骑兵部队,目前情况如何,还没有确切的消息。”

兴登堡笑了:“中国人倒真会挑时机,俄国远东的力量已经为了东线抽调一空,他们这个时候发难,纯粹是趁虚而入,我们又给中国人帮了一个忙。”

“情况确实如此,不过,既然布尔什维克如此对付谈判,我觉得中国人的行动也给我们帮了大忙。起码,俄国现在不但得不到来自英法的援助,而且中国方向的物资供应也断绝了,我们应该发动进攻,逼迫俄罗斯人认输,然后将全部兵力集中到西线,彻底结束这场战争。”

两人协商了一下部队调动的事情,突然间,副官进来,送上了一份紧急电报。

鲁登道夫原本是笑容满面,但看了电报之后,眉头紧皱,说道:“阁下,我们可能有很大的麻烦。”

“怎么?”兴登堡好奇地接过电报,看后也是半晌无语。

电报上的内容很简单,一艘名叫“凯德”的美国商船,昨天傍晚时分被德国的潜艇击沉,船上除了一部分英国人外,大部分都是美国人。

“立即电告国内,按照‘卢西塔尼亚号’事件的处理方式,立即和美国沟通,无论如何要让美国继续保持中立。”

卢西塔尼亚号是美国船籍的大西洋邮船,定点往返于美国与英国之间。一战开始后,卢西塔尼亚号继续从事客运业务,以方便美国和英国的战时交流。当然,这些交流中除了人员以外,还包括英国方面急需的物资——除了军火之外,其余战略物资均有运载。

显而易见,这是违反中立法的行为,所以卢西塔尼亚号不挂任何旗帜,船名也被遮盖掉了。这艘战时被称“大西洋快犬”的新式商船,其速度可以摆脱所有的德国潜艇追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极为安全的。尽管1915年5月1日,德国大使馆在美国报纸上登出声明,称任何乘坐悬挂英国旗帜的商船的美国旅客,其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但卢西塔尼亚号的乘客并不把这消息放在心上。卢西塔尼亚号有足够的速度,可以逃脱德国潜艇的袭击。于是,满载着1959名乘客(大部分是美国人)和船员,卢西塔尼亚号从美国纽约出发了。

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航行到了爱尔兰外海。在那里遭遇到了大雾。威廉.特纳船长命令把速度减慢到18节。到了11点30分,大雾逐渐消散。正在附近游弋的u20号潜艇发现了卢西塔尼亚号,虽然无法判别船舶的国籍,但由于英国队德国执行封锁,而卢西塔尼亚号又在往英国的航线上,显而易见是英国船。下午2:12分,第一枚鱼雷从舰桥下面击中了她的船身。紧接着,第二枚鱼雷击中了煤舱。弥漫的煤炭粉尘引起了猛烈的爆炸。船上的旅客在惊慌失措中拥上了救生艇甲板。秩序极为混乱,而且因为煤舱爆炸炸开了一个大口子,船身急速倾斜,只有右舷的救生艇可以使用。 20分钟后,卢西塔尼亚号带着她的1195名乘客和船员(许多还没来得及跑出船舱)沉入了大海。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在大西洋两岸引起了极度的震惊。美国和英国纷纷指责这是一场残酷的谋杀,德国的报纸则声称卢西塔尼亚号是一艘军火船,否则不会这么快沉没。美国国内“立刻对德国宣战”的呼吁声嚣日上。德国迫于舆论压力,同时因为需要稳住美国人,不但承诺不再攻击美国船,而且还付出了巨额的赔偿金。

由于当时的欧战形势是德国处于完全的上风,美国政府判断形势后,决定接受德国方面的处理结果。事隔2年之后,德国人再一次地击沉了美国船,鲁登道夫敏锐地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

此时,在美国国内,威尔逊总统也在等待着一个契机。

欧战从爆发到现在,已经快3年了,除了美国人赚得盆满钵满外,欧洲各国均已经筋疲力尽。本来,美国人还打算再坐山观虎斗一段时间,彻底让两大集团把血流干,但俄国的革命打断了这个一厢情愿的愿望。

威尔逊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发现,一旦俄德单独媾和之后,德国将面临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德国原本用于东线的百万大军将被解救出来,可以部署到西线,对英法形成压倒性优势;第二,德国从俄国割去领土和最重要的工业资源,有利于强化德国的资源获取能力并且足以改变战略平衡;第三,德国和俄国媾和后,从中国通往德国的物资输送线就被打通了,德国可以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获取战略物资,实现战争的长期化,立于不败之地,而中国虽然不是同盟国成员,但素来对德国关系密切。

一旦德国获得这3方面的优势,将极大地改变战略平衡并可能影响欧战走向。在战争期间,美国虽然保持着中立,同时也并不拒绝向德国提供物资,但由于制海权为英国所控制,事实上只有协约国集


状态提示:第033章 北方战争(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