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大教皇>378戏志才

跟戏志才简单讲述了一番兄弟几个的近况,郭嘉开始将话题导入正途,道:“老戏。兄弟们等很想你,别再去河北了,到我们身边来吧!毕竟……颍川现在属于教区,这里才是你的家啊!”

戏志才惨然一笑,“我的家在幽州,不在颍川。”

熟悉戏志才根源的郭嘉立刻明白这番话里的意思。其实戏志才并不能算是颖川人,最多只能说是祖籍颍川。其祖上在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的时候搬去汝南,并时代在汝南做官。及至其祖父时家业达到鼎盛,在汝南颇有势力,其祖更是担任汝南太守要职。

可怎奈好景不长,鼎盛过后戏家开始走向衰败。在戏志才祖父晚年时分,得罪了朝中奸佞,并受诬陷浪荡入狱,后背判发配幽州苦寒之地,永世不得回归中原。

戏志才便是在幽州右北平郡出生的。

在汉时,汉人的人名只有一个字,比如栾奕,姓栾名奕。姓名中,名只有一个字。再比如曹操、郭嘉。还有夏侯惇、淳于琼、太史慈,夏侯、淳于、太史都是复姓,名惇、琼、慈都是一个字。

而戏志才,姓戏名志才,姓名中的名却是两个字。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依照汉律,犯人三代之内的后辈(子、孙、曾孙)必须取双字名,以表明他与良家子之间的区别。

同时犯人的后代还不允许获得表字,这也解释了戏志才为什么到现在还仅是戏志才,不能像栾奕、郭嘉他们那样,自称子奇、奉孝。

戏志才能到颍川学院就读,乃是得益于他的姨母。他的这位姨母生了一副倾国倾城的面庞,二八芳华之际因缘际会之下嫁进了颍川辛家的辛隼——也就是辛评、辛毗的堂叔。过门后她很受夫君宠爱。便求夫君将外侄接到颍川来,安排到颍川学院就读。

按理说,以戏志才这样的背景是无法进入颍川学院就读的。好在辛隼与荀爽交情匪浅,而颍川学院恰恰又是在荀家实际掌控之下,所以戏志才入学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戏志才刚入学不久,他的姨母便患病离世。失去姨母的庇佑作为一名外来人,辛家上下从主人到仆役都看他不起,私底下没少唠叨他的不是,总把那句“罪臣之后”挂在嘴边。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可想而知。

所以儿时的戏志才很是自卑,少言寡语,很少与外人交流,将自我封闭在自我空间里。直到栾奕主动与他接触,将其拉入郭嘉、徐庶、毛玠组成的小团体之后才变得开朗起来。直至后来,他们所开的起凤阁赚到第一笔钱后,戏志才便搬出舅父的家自立了门户。

不过,他那份罪臣之后的过去仍旧烙印在他的骨子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袁绍帐下任劳任怨、屡立奇功却始终不能获得重用。因为袁绍任人更加看重名望,而非才能。若非戏志才顶着救世之天才的名号,像他这样的罪臣之后袁绍看都不会看上一眼,更何况重用了。

据郭嘉手头的情报显示在袁绍帐下任职期间,戏志才可谓郁郁不得志。那种受人冷眼,看人眼色,听闲言碎语的氛围兴许让他追忆起那段并不美好的童年。思及此处,郭嘉温和地说:“老戏,你的家不在河北,更不在幽州。我们兄弟在哪,你的家便在哪里!”

家?多么温馨的词汇……戏志才的眸子刷的一下红了。吧嗒吧嗒嘴,猛灌一口美酒才抑制住哭泣的冲动,毅然决绝道:“不了!我还是回河北去吧!”

“为什么?”郭嘉没有想到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戏志才还会拒绝,登时心急起来,“袁绍都死了,剩下三个不争气的儿子。河北没落已是大势所趋。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还不如现在就到奕哥儿身边来,咱们一起做出一番丰功伟绩。”

“奕哥儿!”戏志才冷笑一声,借着酒劲儿醉醺醺道:“我就是不想跟他呆在一块儿才非去河北的。”

郭嘉霎时呆住,“为什么?”

“因为我讨厌他!”戏志才又灌一大杯神仙酿,幽幽道:“小时候在学院里读书,咱们几个一炷香就能背下的文章,栾奕却要花费一个时辰;咱们一蹴即就的文章,栾奕要写上半日甚至一日;论学识他不及我们中任何一人,论能力他最多就是中上之资。就这样一个庸才从小到大却对我们吆五喝六,管着我们,让我们做这做那,凭什么?我烦他烦的要死。”

闻言,郭嘉大怒,将竹筷抛在桌上,“你……”他用食指和拇指猛揉两下太阳穴,以平息心中的怒气,道:“老戏,我没想到你会这么想。没错,正如你所说,在学堂的经学课业上奕哥儿并未展现出超人的才能。但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奕哥儿对《管子》的认识和诗词方面的造诣却是当世首屈一指。同时他还生了一副力大无穷的身子,练就一番世人景仰的武艺,这都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郭嘉看戏志才一眼接着道:“你也许纳闷,这么多年,我、福哥儿、老毛为什么一直追随奕哥儿,心甘情愿听他调遣?这方面,老毛总结的最好,他说奕哥儿的思想天马行空,总能冒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点子,琢磨出许多出人意料的新发现、新创造,既让他开了眼界,又让他心生好奇,常想如果把奕哥儿的想法付诸实现会怎样。于是,他尽最大努力帮衬奕哥儿,在努力过实现过之后,他着实发现奕哥儿所想的一切对当下时局对改善百姓生活起到极其积极的作用,在看到百姓安居丽业丰衣足食的同时,他为之骄傲和自豪,


状态提示:378戏志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