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明英宗朱祁镇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发。
号称五十万,意图前往大同对阵也先。
大军开拨,但人数众多,且大部分都是步卒,并运有火炮等物,致使行军缓慢。
但这次出兵是提前出兵,也先等部族还没有动手,这就给了明军足够的时间。
他完全可以带领军队到大同之后以逸待劳,就算也先没有选择动手,朱祁镇也会带领大军打过去。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来都来了,总不至于空跑一趟。
可早有异心的瓦剌人也不是白痴,过不多久就收到了明军出兵的消息,而且还是朱祁镇御驾亲征。
这下也先就是想不打都难了,让他投降又着实咽不下那口气。
换个时间,换一个皇帝,比如朱瞻基,或是朱高炽发兵来打,也先想都不想都会直接投降,称臣纳贡都没问题。
但朱瞻基他们管理的明朝,跟朱祁镇管理的明朝完全不能比,一个天一个地。
都腐烂成这样了,也先要还是畏惧明军,也就不会有之前的频频异动。
也即是在朱祁镇带大军赶往边关的这段时间里,也先联络草原诸部,商量如何对抗明军。
正统十四年七月五日,也先以为攻明时机成熟,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弃婚约为由,倾全力分四路大举攻明。
命脱脱不花可汗率东路攻辽东。
阿剌知院率中路攻宣府。
另遣一部为西路,攻甘州。
自率精骑攻大同。
那瓦剌进攻之前朱祁镇带领的大军到哪了呢?
原本按照最快的速度赶到大同,也先就是四路合兵也拿朱祁镇没办法。
这都已经跟真正的历史不一样了。
时间不对借口都对,经过也不对。
正史是瓦剌觉得时机成熟,兵分四路进攻,也先率精骑打大同,斩杀大同守将之后与另外三路大军合兵。
一路打下去,那个时候朱祁镇才带领二十万军队御驾亲征的。
只因这个世界不对劲,所以先后顺序颠倒了过来。
明军占先手,瓦剌占后手。
结果常威让锦衣卫向朱祁镇传递情报,手下人回来告诉他。
朱祁镇带领的大军绕路了。
理由也很简单,太监总管王振以为,瓦剌还没开始动手,时间很是充足。
王振就靠着朱祁镇的宠信,大军行走在原本即定的路线上时。
他告诉朱祁镇说,自己的家乡就在不远处的尉县,也不远,就五十里路左右。
同时尉县也在大同的管辖范围,从那里也能赶到边关。
所以朱祁镇就同意了。
结果大军走到尉县之时,入目的却是等待秋收的庄稼。
这时候王振又说了,百姓生活不易,大军所过之处必会踩踏庄稼,令大军不可扰民。
然后又原路回去,赶往大同。
这在历史上不是这样,正常的历史是瓦剌大军兵锋太盛,朱祁镇他们带领大军撤退的时候,王振才整了这么一出。
现在则是出兵就这么开始搞。
往返一百多里路,就走了个寂寞。
关键是两次明英宗朱祁镇都同意了,樊忠这个大将军怎么求都没有用。
这在他们开始绕路之前,传递消息的锦衣卫才到,等他们走回即定的路线上时,常威也正好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一来一回的功夫,常威想着已经集结好大军的瓦剌,再确定了一遍情报之后。
常威脑子里的画面是这样的。
(?_??)
所以什么兵贵神速,以逸待劳,就凭王振一张嘴就给毁了?
本来常威应该高兴一点才对,因为只要瓦剌打进来,活捉或者是杀了朱祁镇。
以现在这个大明而言,朱祁钰连接盘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文官集团愿意推他上位。
保住大明,同时也保住自己的利益。
但推朱祁钰上位也没用啊,瓦剌绝对不会给大明反应过来的机会,直接推翻大明,然后坐上龙椅,那不香吗?
想到这些的常威却高兴不起来,大明倒了,瓦剌大军挺进顺天府,他要是扯旗造反那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就是过程大概会长一些,这都不在常威的考虑范围内。
他到现在都还在想着大军绕路的问题,究竟是何等不凡的脑浆才能拥有与之匹配的智商。
常威想到之前自己为了任务进入锦衣卫,意图铲异己,做一个权倾天下的权臣。
说到底都没想过造反这种事,大明依然是朱祁镇的。
结果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居然要给朱祁镇当臣子,虽然是权倾天下的臣子。
常威都想给自己一个耳光,跟这样的人待久了,只怕会严重影响智商。
索性自己准备的后手不少,连造反这种事都在准备。
看来这一步走得太对了,这都不造反,简直天理难容。
七月五日,朱祁镇的大军还没到大同边关,可瓦剌却已经展开了攻击。
也先亲率的精骑也到了大同,郭登立马组织军队防御。
还没打两天,常威就已经见势不妙,带领三百锦衣卫撤出城。
那战斗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是明军一方不堪一击。
就像壮汉打小孩似的,虽然是防守一方,却硬生生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常威要是不走都没天理了。
果然在走了没几天之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郭登被也先所斩杀。
自此势如破竹般打进大明境内。
瓦剌四路大军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