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初试结束了。”
赵南星进来禀报。
“结束了吗?”
关宁抬起头,将手中的册子放下,这是江淮一带和地书院的汇总情况。
他已为推行新学做准备了。
“是。”
赵南星应着,又略带犹豫道:“这考卷怕是会引起不小争议。”
在开考以后,他才是看到考卷,内心暗自惊疑,这哪是变动大?
简直是相当的大!
跟以往科举考试内容出入太大了,增添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内容。
他并不是迂腐之人,否则也不能被陛下所用。
以他的眼界看来,先抛去内容来看,这种考的方式就很不错,似乎比原来古板的考试方式更好,相对来讲更注重实际。
有很多人是读死书。
他对四书五经等各种典籍倒背如流,参加科举也能考出好成绩。
但就这份考卷,光是读死书绝对不行。
这应该就是陛下曾跟他说过的变通。
只是有一点他不明白。
为什么要有那么大比重的明算。
他跟官员们也私下谈过。
对于文综一科能够接受,细考量还挺不错,就是不理解理综一科的设置。
考生们对此也很不满意。
那题怕是很难有人能答出来。
如果只是为了选拔一些专在税务任职的官员也大可不必如此。
想到这里。
他直接问出了疑惑。
“数……明算很重要。”
关宁差点说出了数学这个两个字,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更习惯称之为明算。
“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
赵南星暗自记下了这两个新词。
“你可以理解成是生产力提高的基础,对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影响,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明算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思维逻辑,就是不再死板而不知变通……”
关宁尽量解释的让赵南星明白。
因为他将是负责推行新学的官员,若他都不明白,还怎么做下去?
“明算也将会成为新学的主科,要大力推行,以考试为引导,让人们逐渐重视起来。”
赵南星点了点头,他曾听陛下说过。
“不过以这次初试的难度,应该会有很多人难以通过,听州院的院君说,见得不少白卷。”
“正常。”
关宁开口道:“朕的想法是这场初试后,能留下两成的人,就算不错了。”
他还有句话没说。
可能实际上连一成都难有。
毕竟是全新的变革,考生的接受度,适应度都很差。
他也能想到,这种巨大改革会带来多大冲击。
必然有人不愿接受,或者压根就接受不了。
但他没有时间循序渐进。
这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有一部分人能跟上脚步,能适应变革,就能成为时代先驱,那些跟不上的,无法适应的,就被淘汰了……
智者永远只是少数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关宁才会用出那种“昏招”,他目的只是逼迫这些人参考。
在之前,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样逼迫考生,会不会在正式考试的时候他们糊弄了事。
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可关宁根本就不在乎。
就算你认真参考也不一定能好,他要的只是那很小的一撮人……
赵南星点了点头。
他大概明白陛下的想法了。
“答案都发放了下去,要尽快核判完,在这个过程要严格监管,不得出现徇私舞弊之事。”
关宁再次强调。
“若是有成绩优异者,就收缴呈送上来。”
“是。”
赵南星又问道:“那通过的标准如何制定?”
他知道这次考试是采取了一种分制的计算方法,每道题都会有对应的分数,而且卷面的答案都已经给到了阅卷组,这就很方便了,也不会出现争议。
“标准等成绩出来再定吧。”
关宁心想着。
万一太差劲了,也必须要降低些标准。
“是。”
赵南星领命去办了。
关宁又拿起册子重新看了起来。
随着初试的结束,外界又起了很大波澜,议论度最高的当然是这新式考卷。
在考试结束后。
地方各级官府便将两套试题公布。
这是关宁的命令。
要让人们引起广泛关注,为推广新学铺垫打下基础。
因为新学教授的就是这些内容。
这次科举本身就很特殊,关注度也相当的多,现在更是如此。
对于这考卷人们褒贬不一,多数还是后者。
本来就没有学过的东西,你却用来考试,这不是故意为难人?
关宁当然预料到这种情况发生。
便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回击。
每个考题的出处及意图都解释的明明白白。
关宁用实际来回应,相当于是一套试题详解。
这篇文章发布到了江州官报上。
是的。
关宁来这里,又在江州成立了地方官报。
江淮一带类似于前世的改革示范区,更应该注重官员对民风的引导。
而这里学风浓烈,学子们引导舆论比上京更甚,现在建立都有些晚了……
公布出去,再度引起极大热议。
参考学子基本人手一份。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书院中有一学子开口道:“像这个句子,出自《乾子传》,其实很简单,只是换个方式考,我们就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