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月化星>第156章 崇祯的犹豫

崇祯非常烦躁,他觉得自己非常命苦。古往今来,像他这样悲哀的皇帝古之少有,从登基以来,这八年时间就没有一天顺心过。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各地的叛乱此起彼伏;边关的军费年年增加,但对于外敌的征战却屡屡失利。/p

以前,他觉得阉党是国家朝政败坏的罪魁祸首,除掉阉党就能拨乱反正,天下就能重归太平。自己也能继承祖业做个中兴之主,大臣们也是这样的言论。可魏忠贤都死了六年多了,现在的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从不做有违身份的事情,更不弄权结党。可是,天下局势并没有因为阉党的清除而好转。/p

四年前的大凌河之战让关宁防线的精锐损失大半,直到现在依旧没缓过元气,九边防线只能被动挨打。中原内地呢,乱军是越剿越多,开始官军还能追着打,贼寇只逃窜的份;现在,乱军居然动不动就聚众达十万以上大军,能跟官军列阵对垒,还各有胜负,就连朱家宗庙皇陵都没能保住。/p

有时候,朱由检觉得自己都已经麻木,可认真检讨发现自己有没有失德之举。大臣们总说素衣告罪于太庙可使天下灾荒减少,可崇祯照做了,发现各地洪涝旱灾全未减少。/p

现在,崇祯自己也不知道哪些大臣可靠哪些大臣不可靠。信誓旦旦的袁崇焕说五年平辽,结果杀了毛文龙,把镇江军镇弄丢了,让八旗军转空子打到了京枢;想起袁崇焕,崇祯直到现在还觉得可恨。这些年,能说的大臣很多,真正贤能的大臣却少之又少。/p

现在这会,殿中在讨论西北宣大防线的事情。/p

至七月起,清兵与蒙古兵会合后,绕过关宁防线和燕山山脉攻击西北宣府大同一带。朝廷调集了卢升象和曹文诏分守宣府和大同;但明军因为缺乏骑兵,野战能力不足,处于战略被动防守姿态。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万泉,怀安,崇礼,高阳,阳泉等边塞县城都一一陷落,就连大同北面的雁门关都被攻破了。/p

第一防线,仅有大同宣府少数重镇得以保全,满清八旗的小股骑兵甚至已经侵扰到了怀来一带。使得朝廷不得不从京城的五大营掉了二万五千人马进驻军都径、延庆、怀来一线,以防止清兵进入京戍心脏地带,同时保证粮道关口。如果粮道不保,宣大一线就就倾覆之忧。/p

对于西北的战事,大臣们的意见合作,到现在还没拿个可行计策。/p

新任的兵部尚书熊文灿奏道:“陛下,臣谏言继续调京都大营军队北上,在怀来,涿鹿,蔚县布置第二道防线,与宣府大同形成互为掎角之势。现在已经十月,再坚持两个月之后,满蒙联军就会因为天气转冷退回塞外”。/p

最后熊文灿神情严峻的总结道:“如粮道被断,就是宣府和大同也保持不住;届时西北局势就彻底糜烂”。/p

“陛下,臣反对”,未等崇祯批复,内阁首辅大臣温体仁就出声反对奏道:“陛下,京都乃天下重心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使得京城空虚。京城原有常备军八万,西北调走了二万五千,只剩五万五千人。微臣认为清兵侵犯西北是缺粮所致,等鞑子筹足粮草就会退去”。/p

内阁大臣杨景辰和礼部尚书刘鸿训的也纷纷表示赞同。/p

熊文灿怒视着此三人,什么叫“足粮”?,意思就是等清兵和蒙古兵抢够了粮食就会退去,这种无耻的言论居然这么多大臣赞同,还恬不知耻。/p

崇祯也恼怒阁臣的软弱行径,但他也不敢如熊文灿所说那样调军西进,万一鞑子再次绕道到北京城呢,六年前的皇太极那次横扫京郊各州县的事情,崇祯不想再经历一次。/p

想了想,崇祯说道:“从太原的两万驻军调一万北上吧,朝廷既然委任卢升象和曹文诏担起西北御敌重任,他们就必须设法破敌。至于粮草的事情,温阁老协调兵部和户部,务必按时送到宣大一带”。/p

温体仁觉得这样也可以接受,只要不调京城的兵马就好,便奉承的说道:“圣明无过皇上,臣这就照办。只是京城的户部存粮,原本是要调给蓟辽关宁一线,若调给宣大,关宁的军粮就不足”。/p

崇祯眯了眯眼睛,说道:“你是首辅”,言下之意,你作为首辅就必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皇帝想办法。/p

温体仁感到皇帝的一丝不满,不过太不太在意,内阁辅相代表的官僚的意志和士大夫的权力;相权与皇权总是时不时的有所冲突。抛开脑中的杂念,温体仁开始下个议题,拿起洪承畴的奏折奏道:“陕甘战报”/p

“五省总督洪承畴率领朝廷大军与乱军对峙五个月之后,乱军最终粮草用尽。乱军因为无法突破朝廷布置在眉县一带的防线,无法攻入关中就粮食;随即分散离去。总督洪承畴留下六万步军继续守关中,亲自带曹变蛟等将领率两万骑兵,追击贼首高迎祥的主力人力,并在平凉大破敌军主力,歼敌和坑杀俘虏三万四千人,缴获战马一万三千匹。高迎祥所部残余人马,逃窜庆阳一带。其余各路乱军动向如是”。/p

“高迎祥残部会从安庆转道六盘山回到陕北一带”。/p

“李自成所属从天水进入四川流窜,暂时去向不明”。/p

“张献忠再次小道进入汉中,流窜于汉中和湖北之间,在石泉被左良玉所部伏击,歼敌一万二千余人”。/p

“洪承畴请示朝廷,让其继续率领陕西官兵继续围剿陕甘罗汝才的残


状态提示:第156章 崇祯的犹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