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看戏到三国>第85章 伤寒
传染性;发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亡;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块。在瘟疫来临的初期,面对可怕的瘟疫,人们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即使在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时期,也出现了“民大役死,棺贵”的悲惨景象。到公元1—3世纪的东汉王朝时期,由于瘟疫更是来势凶猛。尤其是在东汉末期,在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可怕的疫病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每一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p

当时,东汉王朝的各级地方官不断接到大量的病例报告,有的村庄甚至几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些情况上报朝廷。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这时的朝廷却正陷入腐败和混乱之中,对老百姓的生死根本无暇顾及。结果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瘟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p

曹操《蒿里行》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和曹植《说疫气》记载“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都是对当时汉末瘟疫的描述。/p

就连当时医学家张仲景,也曾是悲痛地回忆道:他的家族本来人口众多,达两百余人口,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了,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于伤寒。就是在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地区,瘟疫竟也是夺去了一大半人的生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说:“余宗族索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p

这东汉末年在短短的三十年间里,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共有十二次。在三国时代发生瘟疫的次数那更是多达二十二次。在经历了长期的大规模瘟疫之后,中国的人口那是大量死亡。虽然一些人口统计数据也是很不准确,但我们仍可从一些史书留下的数字体会到瘟疫的威力。根据古代较为权威的官方记载,瘟疫爆发前的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时,全国人口为5650万。而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瘟疫之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时,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这人口竟然锐减达到四分之三。而在瘟疫最剧烈的三国末期,其人口仅及汉代时期的十分之一啊!/p

如着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就是标致性的例子。当时曹丕还未称帝之时,与其中的几位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区的大瘟疫中,着名的“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们分别是“徐干、陈琳、应玚、刘桢。”曹丕后来沉痛地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p

像什么周瑜,鲁肃,吕蒙,黄忠,马超,夏侯惇,张辽,曹仁,甘宁等人好像在真实的历史里面也都是先后染了瘟疫而渐渐病死的。/p


状态提示:第85章 伤寒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