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初试的结束,整个京城也进入了欢乐之中,对于通过初试的八千学子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份非常体面的差事,那就是进入了文吏集团,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事情了,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了。/p
随着初试的成绩公布之后,正考也随之开始了,通过初试的考生很快就领到了他们正考的准考证,三天之后,正考就要开始了。/p
赵昀此时最关系的是初试中南北方学子人数,从礼部给赵昀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初试中北方学子有三千多人,南方学子四千人。/p
这个人数比例让赵昀非常满意,北方学子的人数比较多,这也是对北方学子的支持,而且这次科举初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初南北分榜之后,很多南方学子对次不满,但是随着文吏制度的改革,八千人的文吏入仕,让最后的正考也黯然失色了,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对最终入仕官员身上,现在所有人都议论的是文吏集团。/p
赵昀需要一支庞大的文吏集团来治理地方,官员的角色虽然重要,但是所有人都清楚,最终和百姓接触的,其实是文吏和各色衙役们,他们才是基层的骨干力量。/p
诋报也对文吏的改革进行了全篇的报道,同时让大宋百姓也兴奋不已,尤其是读书人,他们的梦想自然是入仕为官,但是这些人也非常清楚,入仕的毕竟是少数几个人,三年才一二百人,对于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来说,能够入仕的屈指可数。/p
但是现在不同了,就是当不了官,也可以进入文吏集团,毕竟在大宋吏部公布的薪资里面,文吏是仅次于九品官员薪资的,每个月可以领十银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户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是巨大的优惠,十银元,完全可以让他养活一家人衣食无忧。/p
在对文吏热议之中,科举正考开始了,但是和之前的影响力相比,科举正考确实被之前的初试掩盖了,八千多人拥有资格,但是当日真正进入考场的只有五千人不到,剩下的两千多人都放弃了。/p
这两千多人都清楚他们的水平,初试都是勉强通过的,正考根本就没有希望,此时能够进入文吏集团,拿上一份不错的薪资,已经是非常满足了,对于正考,这些人也没有抱希望,索性就直接放弃了。/p
正考考试依然在京城外面的考场,考场这次安静了不少,只有五千多人进入,考试依然是之前的流程,在一番检查之后,考生进入考场了,考试过程都一样,就是考题不一样,而且正考是分为两天进行的。/p
第一天主要是填经,正考的填经要比初试难上很多,而且还有词语解释,加上自作诗词,这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完全是一个综合考察了。/p
但是能够进入正考的考生,对于这些考试内容,也是非常清楚的,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都完成的很好。/p
考卷一共分三页,第一页是填经,第二页为经义,各印有二十个考题,最后一页是诗词。/p
填经最简单,和初试试题一样,都是在典籍名言警句里面选择地去掉几个词语,然后让考生填写,这个考试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很多人都是满分的。/p
经义就类似于名词解释,每个题目下面都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处答题,出题的都是是饱学之士,所以出题非常讲究,把握的也非常好,不会出那些众人耳闻目睹的“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那种偏冷生僻的字句,出得都是每部书里的要害和有关联的字句。/p
诗词部分则是分为诗和词,诗以“入秋”,“北伐”,“求学”,为中心思想分别各写五律、七绝、七古各一首,题目不限,写景、写人、述志都算涉及到了。/p
词部分以《临江仙》,《醉花阴》两个词牌令分别写一首有关大宋山河和北方中原场景的词。/p
放眼望去,考生们都在埋头书写,这五千人都是各州府的才俊,而且这是大宋北迁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很多舞弊的现象还没有发生。/p
像经义这种考试,对于这些考生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诗词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主流,这个时代读书人写诗就像后世学生解数学题一样,大多数人的诗词都是妙笔生花,做得锦团花簇。/p
其实众人都清楚,真正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是在最后的策论上面,如果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甚至可以直接入仕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所以很多人都将重心放在了策论上面。/p
策论的试题是由赵昀出的,可见策论的重要性,只有等到策论快要开始的时候,御林军才会带着试题果然,然后朝着考生公式,考生就可以根据试题进行答题了。/p
正考第一天非常顺利,全部的重头戏都在第二天。/p
当策论快要开考的时候,众人都在等待着赵昀的试题,毕竟策论的试题将直接决定考试的成绩的。/p
很快,赵昀的试题就送到了,一队御林军士兵带着带着一份火漆文件来到了主考官乔行简身边,随后将赵昀是试题交到了乔行简跟前。/p
乔行简接过试题,立刻和身边的几位学士们检查了一番上面的火漆,查看完好无损之后,立刻打开了文件袋,随后将里面的试题拿了出来。/p
众人全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乔行简身上,乔行简立刻打开试题,看上一眼,顿时眼神一凝,赵昀出的试题让乔行简有些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