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第451章 大明内参,未雨绸缪

“陛下要重修大明一统志?”

孙承宗有些错愕,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问到大明一统志。

“陛下,大明一统志是大明官修地理总志,洪武三年由魏俊民、黄篪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编写的,

景泰七年成书,李贤、彭时等复修,于天顺五年四月英宗赐名为《大明一统志》,

弘治、万历年间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距今至少有四五十年没有重修过了。”

“陛下,当时因纂修的时间仓促,参加人员多杂,书中也存在着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等弊病,

臣也通读过几次,里面记载的户口、田赋、官制诸大政典极少,错误极多,

如果让臣评价,臣会给出八个字:舛错抵牾,疏谬尤甚。”

听着袁可立耿直的评价,崇祯面色有些发热,毕竟是自家祖上干的活太粗糙了。

“陛下,重新大明一统志是好事,但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大,现在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陛下,蒙古诸部未定,建奴未横推,濠镜还未归还,大明就不算大一统,既然不算大一统,现在修大明一统志就有些浪费了。”

“局小了呀!”

重新笑了笑:“何止蒙古、建奴,还有和扶桑、暹罗、西域呢,说不定他们以后就是大明的省、暹罗省、西域省了。

咱们要么不修,要修就一次性修完。”

“陛下圣明!”

两人听着皇帝话也笑了,也松了口气。

他们真怕皇帝因为取得了这些成绩就骄傲自满,就要忙着在王朝鼎盛时修书,

而错过收服建奴、蒙古诸部的时机。

“县、府、省都有地方志,朕在想朝廷能不能出一本类似地方志的书籍,叫【大明内参】,顾名思义内部参考,一个月更新一次。”筆趣庫

“一月更新一次?”

“大明内参?”

两人准确抓到了皇帝话中的重点,孙承宗轻声道:“陛下,恕臣愚钝,这个和大明日报的区别在哪里?”

“大明日报的头版是朝廷的各种决策等等,其余版面都是各省自己的一些内容,

诸如政事、奇闻异事、商业等等,只在自己省、府、县内流转。

而朕现在说的大明内参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在各省府县内流传,定位是各级官吏和各行业从业者的枕边书,里面蕴含无数的经验和商机。”

不解释还好,一解释两人疑惑更深了,书中哪来的经验和商机?

看着两人疑惑的眼神,崇祯就知道智如袁可立和孙承宗这种名臣在思维、眼界上都是有局限性的。

只能引导道:“这是一件未雨绸缪的事情,等年后,咱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完成,

将建奴和蒙古诸部给平推了,大明内部就要进入相对平和的状态了,

外敌、兵政都整顿完了,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上,

想要完成这些,需要大量的银子,就要大力发展经济,银子从哪里来,消息互通有无等等。ps

大明内参主要记录各省州府县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的成功性案例,站在朝廷的角度去剖析、完善、建议,为其它地方做类似的事情提供借鉴,

包含各行业的发展、各地学府教育经验、各项工程建造的经验、各行业研究的成果等等,

只有经验互通有无了,才能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发展,才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朕举个例子,就说在西安时王徵发明的风轮推力取水车,从西安传遍整个大明需要多久?一年还是三年、五年?

或许只能在陕西、甚至某个府内传开,这不就浪费了吗?

整个大明一年少了多少粮食?百姓少创造了多少价值?

如果我们有【大明内参】这本书,每月一次,等大明驿站整顿完成,依托驿站,两三个月就能传遍大明。

同时获得日月勋章、星辰奖章的将士们也能刊印在上面,算是弥补朝廷层面的志刊吧!”

嘶……

两人眼中满满的震撼之色,实在是皇帝的思维太超前,想的太远了。

如果这本大明内参能完成,再加上大明日报,那真就是足不出门知天下了。

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各个商家案头的必备书籍,因为里面可能会蕴含无限的商机。

而且皇帝的解释中透露出了很多消息,诸如学府教育等。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研讨的时候,他们就有所猜测皇帝可能会对学府改革的,结合大明日报、龙井关国子监监生们的处罚,似乎就能解释皇帝对孔家打压的原因。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佩服!”

孙承宗感叹了一句:“陛下,臣等怎么做?”

“这只是一个规划,暂时还无法实施,你们先思考一下,做做规划和样稿,物色合适的人才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日能完成的,

朕希望某一天时机成熟了,一声令下就能动起来!两位可明白?”

“陛下还年少,已经做的很好了,纵观历代皇帝在您这个时候能做到这个样子的,都是极少数,未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

“大好的时光可不能浪费在等上面了!

朕可以等,但万千百姓等不起呀,能早一天就早一天,只是要辛苦两位了!”

“陛下这话让臣等汗颜了,是臣等愚笨,未能为陛下分忧!”

袁可立和孙承


状态提示:第451章 大明内参,未雨绸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