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喋血北国>第五十五回五路伐党项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三月,太宗皇帝命令白守荣等人护送粮草40万石前往灵州,李继迁却在浦洛河截击,白守荣的部众溃散而逃,丢下的军饷粮草全部被李继迁夺走。

这次围攻白守荣,李继迁的人马超过一万多人!以前李继近出战,多说能带领几千人马,像王侁和李继迁作战时,只带领几千骑兵,就把李继迁给整治得老老实实!可现在和以前大不-样了,李继捧被捉到开封去了,李继迁又吞并了李继捧的军队,他现在银夏一人独大,李继迁在也不是-个地方型的土豪武装了,要和他开战必须拿出一个军团就像与一个国家开战一样!

太宗得知白守荣粮草被劫,不由得大怒,大声骂道:“反复无常的贼子,胆敢拦劫粮饷,这一次朕决不能在放过你了!”

四月,太宗便任命李继隆为环、庆等十州都部署,率领兵马讨伐李继迁。恰巧曹璨从河西返京,说:“李继迁率领10000多人马正在加紧围攻灵武,城中所派遣的告急使者被李继迁捉拿,所以敌兵在城下攻城不止,不肯离去。”

太宗得知情况后认为灵州孤绝,救援不及。自己又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他于是下令宰相吕端、寇准等人各抒己见发表对策。吕端等人请求把意见统一在一起。张洎越过班次说:“吕端等人身为辅弼大臣,圣上有事征询意见,总是缄默不言,有失谋臣的体统。”吕端说:“张大人所进的言论,也不过是揣摩圣上的意思罢了!”

太宗默然。张洎上疏请求放弃灵州。太宗起初也有这个意思,但不久就后悔了。现在看了张洎的奏章,很不高兴,把奏章又还给张洎说:“卿所陈述的意见,朕不同意!”张洎惶恐不安,冷汗直流,悻悻地退下去。太宗于是召同知枢密院事向敏中,对他说:“张洎上言,果然被吕端所料中。”

吕端向太宗进言,请求发兵,由麟州府州、鄜州延州、环州庆州三道攻打平夏,袭击李继迁的巢穴,他必定回兵相救,灵武之围可以自行解除。也有人说:“盛夏行军于沙漠瀚海,水泉枯竭,粮饷运输困难,我们不如暂时静等观望!”太宗采纳吕端的意见,当即布置各位将领,命李继隆从环州出发,丁罕从庆州出发,范廷召从延州出发,王超从夏州出发,张永恩从麟州出发,分五路进军讨伐李继迁,目的地——定难五州中的乌白池!。

这时,保安军上奏,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参知政事寇准建议把李母斩首,威胁李继迁。太宗听后认为可行。可是张齐贤却上前阻止说:“当年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要烹杀,汉高祖刘邦不但不害怕,反倒说:‘请分给我一杯肉羹。’举兵造反的人都不顾念自己的亲属,况且是李继迁,他是胡夷当中的反叛之人!斩他的母亲只能是白白地树立仇怨,愈发坚定他的叛乱之心,不如把他的母亲安放在延州,好好地加以抚养照看,这样就可以牵制住李继迁!我们不但不用杀人,而且还可以牵制敌人,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太宗觉得还是张齐贤说得对,便听从了他的建议!

八月,李继隆已经率领诸将向西进军,他们按照约好日期,准备在乌白池会合。出发之前,太宗还是先授予作战方略以及行军路线。宋军出发日期已经定下后,银夏钤辖卢斌还请求太宗召见,并且恳切地说:“番邦部族兵强马壮,来往不定,即使战败了他也会逃到别的国家,况且我们急速在沙漠上作战,这样对宋军不利。我们不如坚守灵州,在内地多聚粮草,然后用军队援送灵州,如果敌兵来到,我们就会合军队,首尾夹击,这样定能大败敌军!”太宗已经派好兵马,并没有听从卢斌的建议,太宗改任卢斌为环庆钤辖,领兵20000,作为李继隆的前锋!

九月份,宋朝大军从边界出发,杀入敌境,他们-直都是按照皇上指定的作战路线进行,但是走着走着,问题就出来了!李继隆因为他以前打过西夏,他对西夏比较熟悉,他如果按照皇上所指定的路线前进,他要发过灵州,然后才能打到乌白池。那样的话他就绕远了,而且路上全是沙漠,大军会没有水喝,怎么办?他的先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我们不经过灵州,而是从我们的出发点环州开始走直线直奔乌白池,10天就能到达。”这个意见被李继隆采纳了。

李继隆看事情紧急,他赶紧派他的弟弟李继和飞驰赶回京师向太宗汇报:“环州道路迂回遥远,且缺乏饮水。请准许我们直捣敌巢,杀入敌人之心脏!”

太宗听后非常生气满面怒色:“汝兄如此必败吾事矣!”

太宗皇帝严命李继隆:“朕命你从环州出兵,这是我故意安排的,正是因为李继迁正在围攻灵武。环州与灵武相近,李继迁容易听到朝廷出兵的消息,好使他放弃灵武而驰还平夏。那么灵武的围困也可不救自解了。这是‘围魏救赵’之计,你怎么能随便改变呢?”李继和领旨后,星夜赶路,回报李继隆。又派引进使周莹做监军。可是等他们返回军中时,李继隆已经率军出发了!

李继隆出发不久,便与丁罕会合,两军合为一路,行军十几天,一个敌兵也没见到,只好引军归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敌人就在乌白池,他怎么会一个敌人也见不到呢?说到底是李继隆迷路了,而且还是和丁罕一起!

张永恩遇到敌兵却不进行袭击,张永恩作为西京作坊使、锦州刺史他的父


状态提示:第五十五回五路伐党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