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之所在的被改变了的时空,同样存在着所谓的四大名著。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说,剩下两本书和原本历史上的四大名著发生了好些改变。
在明英宗改革之后才出现的《西游记》一书中,虽还是讲唐时玄奘西行之事,却添了许多更加遥远的风貌,谈到了欧洲、美洲、非洲等等,西天的位置也没有定在印度地区,而改换到了虚构的某一片陆地上。易之在读到这样改变的故事的时候,不得不赞同,社会发达程度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南亚次大陆的见闻到整个世界的见闻,足可见当时的人们眼界是如何开阔的。而没有清朝,曹家崛起的契机消失,《红楼梦》一书根本就没有出现,如同原本历史上未曾有红楼时那样,人们公认的四大名著的最后一本是《□》。受制于《水浒传》的许多影响,这一本书虽然还是体现了很多当时社会的世情,却是更加本土化一些,关于改革带来的东西,很多地方都没有提及。饶是如此,那些侧面透露出来的信息依旧让人觉得,不愧是一本奇书。
做文学的,就必须读,就必须写。这是基本功。在准备开始自己写白话,易之花了不少时间将市面上比较著名的自己没看过的作品通读了一遍,虽说还是囫囵吞枣,但到底有了点底气,之后方才开始准备自己的创作。
他当然不指望自己能立刻就写出多么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多的是文学巨匠,一生就写一部作品,反复修改才成书的。《资治通鉴》够牛吧?被宋神宗赞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才命名为“资治通鉴”,这一本书三百多万字,足足写了十九年!写到青丝染霜,健齿摇摇,英姿少年成了耄耋老朽,这才是真正的心血之作。
后世曾经有人感慨,说为何网络诞生文学经典,分析了无数原因,但究其根本,无非是用心不够罢了。即使不是网络其他的文人们的作品,谁能如古时文人一样,为了著一部书,辞官回乡,闭门谢客,花费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雕琢每一个字呢?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他们会遭遇太多磨难。穷困潦倒无钱吃饭,却要用钱买纸笔。一时疏忽书稿被烧毁,又或者是散佚。得到了新的资料,方才发现自己的作品有问题,于是彻底重来。被无数人嗤笑说心血之作是荒诞无稽,没人读懂,没人理解……在未来那个浮躁的时代,谁还能如这些文人一样坚韧执着,将一生心血凝结于一本书呢?无法写出巨著,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易之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但他并不能如那些文人一般,用一生时间和全部心血去成就一本书。是的,那样的确可以写出不朽巨著,但易之在这个世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写出不朽巨作。他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己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解传递出去。
他曾经妄想过自己成为中立派立派者,流芳百世被人敬仰。然而现在他终于想清楚了,出于想要流芳百世的想法去做事,是不能流芳百世的。正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过如此。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东西,既然是为了指引这个世界正确的前进方向,又何必在意自己是否写出了传世巨作,在文学圈子里的名气如何呢?
几番思索,易之最终选择填补空白。
他决定写一部《红楼梦》。
自然,这个所谓的《红楼梦》不会是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易之只是打算如《红楼梦》一般,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来表现时代的变化发展,再稍微展望一下未来,指明一下方向。不过,就如穿越者前辈会把学校取名叫做哈弗一样,易之也打算将自己的这部白话为《红楼梦》。恶趣味这种东西,谁都是有的。
就不知道,未来要是又同仁穿越过来,一看,哇哦历史上居然这么多穿越者?哈弗大学变成了华夏的了?《红楼梦》里的故事居然变成了这个样子?他会是个什么感觉了。
为了写这部之从图书馆借了大量民俗礼仪社会风俗方面的书籍,随时作为参考。想要反应这个世界在穿越者改革之下的变化,最好的切入点自然是被改革影响最大的大家族。
不同于原红楼中的贾家和皇室的牵连和衰落的方式,易之既然要将重点落在改革变化上,最好就不要让笔下出现过分的特权,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变化。出于这个原因,在思索多时之后,易之将作品的主体设定为一个属于勋贵阶层,典型的传统贵族家族。和原本的红楼梦一样,家族最终都会没落,但没落的方式必然是不同的。
为了反映主题,易之的这本《红楼梦》中,整个家族没落的根本原因是跟不上时代。毕竟,穿越者前辈的改革,本身和当时的大众的观点差距很大,在明英宗的改革中,得到大量利益的是之前地位低下的商人们,受到损伤的是本来高高在上的贵族们。勋贵们的权利被削弱,金钱大量流失,而新兴的商人们得到了钱财却得不到利益。易之现在所选择展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慢慢就被时代的浪潮淹没的传统勋贵家族的历程。
为了对比这个家族的穷困却拥有地位的情况,还需要设立另外一个家族,很明显这个家族就是得到利益的新兴商业家族了。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有实际的利益。
基础的想法有了,在动手细化自己想写的东西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