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幺向柳儿轻点了点头。
柳儿会意,从马车中取出了那雕漆的木匣,将里头荐书拿了出来。脆生生道:“我家小姐即便不唤作‘李朝珠’了,也是商家的血脉子孙。连扬州常添常大人都为我家小姐写了小语。你们信不过小姐的身份,总该信常大人的品性吧!”
她把册子递了过去。
先是叶晴湖,后是常添。这几个家丁向来只在门外把手。何曾见过这等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为首的极有眼色,忙好言令几人在外候着,自个儿一溜烟回了院内,再去通报了。
阮小幺昂首挺胸,立在门口,丝毫不惧其他几人半是恭敬半是狐疑的眼光。叶晴湖也安闲的很,极像个世外高人,出得深山,饶有隐士风范。
递了荐书,果见得有人匆匆来相迎了。
出来的是个杏眼桃腮的苗条妇人。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华最好,穿着胭脂色撒金缠枝芙蓉蜀绣袄子,下着褶裙,一水儿的赭色。上头几片方胜绣样儿,梳着倭髻,金银簪钗斜斜挑起,华贵富丽。
后头跟着四个丫鬟、两个仆妇,为首的是个方圆脸的婆子,用度在一般下人之上。
余下的——没了。
阮小幺哪里不记得,那女人是个姨娘。只不知是谁家的;那婆子是死老太婆跟前听用的人,与容嬷嬷一个德行。
她一纸荐书就换来了这两个人,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那姨娘正是商家大爷的妾室——陈姨娘。
她面上堆起了笑,在见着阮小幺时,却又减了一分,面有戚戚。“玲珑——”
阮小幺利索地躲了过去。
陈姨娘扑了个空,面上一僵,攥了帕子就要拭泪,“玲珑,我是你陈姨娘啊!小时还逗过你的。你忘了?天可怜见,我们还都以为你……”
外头行人三三两两,车马粼粼,来往俱是富贵人家,皆向几人投来好奇目光,有的干脆敞了车马的帘子, 指指点点地瞧着。
容嬷嬷——王婆子丢不起这个脸,催促道:“有什么话儿,进去再说!在门口拉拉扯扯是个什么事!”
“哦、对对!”陈姨娘又揩了揩她那不存在的眼泪,笑面迎着几人进了院儿。
商家这屋约莫是到了建康后重修的,格局与沧州连幢的屋院一模一样。华贵高敞,四面常绿乔木掩映,楹楹房屋连着院落,规规整整,中间隔开小道儿,有的通着回廊,四处相连。
王婆带几人到了前厅,板着脸吩咐下人上茶。
阮小幺手一伸,“常大人的荐书还请还给我。”
王婆便垂头不语。陈姨娘似乎又是一愣神,又笑了起来,面上带着安抚,“荐书此时老夫人正瞧着呢。她素来推崇常大人的墨宝,如今爱不释手,说裹上一会才还与玲珑呢!”
她淡淡应了一声。
陈姨娘见她不说话,便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边的叶晴湖,看了半晌,眼中不知是惊还是叹。
“这位便是叶神医?”她道:“听闻神医医术精湛无比,果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这位更沉默,连声儿也不出,点点头算是应礼。
陈姨娘立即生出了一种被看轻的蔑视感,心中生恼,嘴上却道:“我们家玲珑本已是出家之人呐!叶神医怕是不便与她……”
叶晴湖开口了,“她是我徒弟。”
不止陈姨娘,此回连一边的王婆子都是一惊,不觉又在他面上看了一回。
阮小幺道:“慈航寺去岁大火,我并未来得及剃度,且因住持暗地里做的勾当,官府已抄没了寺里的不义之财,将一干姑子们都发放了原籍,如今我不是出家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