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壮他们一路去延安路上的艰难暂且不提,却说张大娘收到张大壮托人捎回来的信,却是背着人狠狠地哭了一场,以前虽然儿子也不在身边,但是起码知道他离家不远。但现在去了延安,她都没有听过这个地方,一去两年,这兵荒马乱的谁知道还回不回的来。如果有个万一,恐怕连个尸首都见不到。

虽然张大娘是背着人的,但是刘婉怎么会看不出来张大娘的不对劲儿。心里越发庆幸前段时间张大壮受伤的消息被她瞒得死死。小吴和小胡拿了大批量的药走,她就意识到不对了,后来才知道独立团几乎整个团部都毁了,甚至团长都差点儿牺牲。张大壮和二牛都受了伤,她还特地托小吴拿了些补身体的东西过去。

如果张大娘知道儿子差点儿丢了命,恐怕张大壮走的就不能这么轻松了,估计张大娘哭死也得把儿子留下。张大娘不知道延安对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刘婉是熟知后世历史的,张大壮去延安学习她倒是觉得不错。现在的革命将领大多是泥腿子出身,系统的学过两年,对以后可是有很大的好处。

不过很快张大娘就没有时间伤心了,一年一度的夏收到了。满地的小麦金灿灿的,饱满的麦穗压得小麦弯了腰,乡亲们都乐开了花,好几年没有过这样的丰收了。今年老天爷给脸,风调雨顺的,收成格外好。尤其是跟刘婉相熟的几家,都是从刘婉家换的麦种,比小麦的亩产量别人家多不少呢。

虽然小麦丰收让人很是喜悦,但是收麦子可是一个十分辛苦的活计。这时候没有收割机,所有的麦穗都是乡亲们一镰刀一镰刀割得,然后在全靠人工脱麦粒。饶是刘婉已经皮糙肉厚了不少,但是她的手还是一会儿就被磨出了血泡。最后还是张大娘看不下去了,把她和二丫赶去绑麦秆,才算轻松了些。

刘婉记得她小时候家乡已经有了收割机,但是有一些小片的地收割机也进不去,那时候爷爷奶奶就拿着镰刀割了麦子,然后扎成捆儿,放在路上轧,调皮的小孩子还会在上面跑来跑去。现在的场景跟那时候也差不多了,只是一小片地,变成了大片大片的农田。

张大娘家、二丫家和刘婉家三家的地一直就是一块儿收,劳力不多但是地却不少,不过张大娘老夫妻和二丫一家子都能干,跟乡亲们比一点儿也没有落后。后来更是加了两个壮劳力,小吴和小胡因为跟刘婉相处的不错,所以跟张家人也算熟悉,又因为小吴同志的某些小心思,麦收的第三天,两个人就出现在张家人的队伍里。

加上两个人,速度明显增加了不少,旁边地里干活的村长家大婶子见两人在地里忙活,还打趣他俩“小胡小吴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你两家的地呢,看这累的满头是汗,快歇歇,你没看见河娃子还在歇着吗?你二婶子是惯会使唤人的,放着自家儿子不使,就使唤你俩。”

俩人哪能听不出这是村长家大婶子在打趣他俩,自从来了张家村,小吴和小胡没少被打趣,一开始俩人害臊还总是红脸,但是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淡定了。小胡面不改色,小吴还能嬉皮笑脸的回两句“大娘,我们这可不是白干的,这两天没少跟着婶子们蹭吃蹭喝,恐怕干的这点儿还不够我们吃的呢,要是你不嫌我俩能吃,下午我俩就去您家地里帮忙。”

“呦,这可不行,大娘家人多,可搁不住你俩吃。”村长家张大婶子也是个好热闹的继续跟他逗趣,小吴听了做出一副好可惜的样子逗得人哈哈大笑。

众人玩的热闹,张大娘偷偷的捅捅二丫娘,冲她挤挤眼睛,二丫娘也笑笑这段时间观察下来,她发现这小吴真是一个不错的后生,挺招人喜欢的。不过吃过一次亏,这次她还得再考察考察才能做决定。

夏收时间紧张,趁着天儿好,乡亲们都赶着干活,生怕一不小心来场雨,这一年的盼头就毁了。因此一般都是天儿一亮就赶早出门,一直等到天黑再回去。因此一般中午都是在地里凑合点儿,拿些玉米饼子和窝窝头什么的就咸菜吃,但是因为活重又热,吃这些根本吃不下多少,大河总是嚷饿。后来小吴和小胡来了人手轻松了很多,刘婉和二丫就趁着中午的时候回家做些饭送到地里来。

午饭做的也简单,是刘婉发明的简易版汉堡。有两种,玉米和白面做的二合面大馒头从中间切开刷上自制的酱料,一种里面放上些提前腌好的炸的*分熟的肉片,再放上些爽口的蔬菜和酸辣小咸菜。另一种是放一个煎鸡蛋,再放些蔬菜咸菜。有荤有素,再加一大锅绿豆汤解暑,大家直呼好吃。第二天村子里就有好多同款出现了,种类比刘婉的煎肉和煎蛋多多了。

张家庄的麦收虽然是辛苦但是乡亲们心底是十分愉快的,山下却没有那么轻松了,每一次麦收似乎都是一次战役,可以说是鸡飞狗跳也不为过。这每年麦收简直就是和鬼子赛跑,稍微慢一些,乡亲们辛苦了一年就全被鬼子们占去了。

独立团的团部还没完全恢复,新的警卫排也还没有训练好,独立团就收到了上级的命令。*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命令各地的革命队伍,包括各主力部队、游击队、县大队和区小队以及民兵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乡亲们麦收,阻止鬼子抢粮。

张卫国的腿还没好利索,但是只要不跑不跳不剧烈运动,除了有些跛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因此他便早早的从医院里出来,到了新建的团部指挥部训练新建


状态提示:第43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