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当晚的一场小雪后,天空一直不曾放晴,阴雨时续时停的飞了好些时日,这一日总算有了些微的阳光洒在青瓦上,借着雨势“病”了好些日子的安瑾,终于不再头晕目眩。
她安静地坐在靠着一面梅hua染雪的画屏前设的玫瑰椅里,这时目光正看着画屏边的细腰美人绿釉瓶口,伸展出虬劲的柯枝,绿萼梅hua盛放得正当柔媚。
已经有丫鬟呈上香茶,汤水金红。
安瑾眼眸微垂,纤长的乌睫掩住眼底流淌的情绪。
手里捧着的是纤巧的手炉,铜质的炉身上可巧也是画着寒梅迎春,只那画面已经被手掌抚得有些模糊浅淡。
这手炉是好多年前,生母亲手赠予。
安瑾似乎还记得母亲将温暖的铜炉递给自己时柔和慈爱的笑脸,即使天光阴冷,她看着母亲,心上总有潺潺暖意。
甫入王府时,她就是靠着一遍遍地回忆母亲的温情怜爱,坚持过了被人嘲笑刁难的时光。
记忆里的母亲从来都是轻言细语,那样的柔婉秀美。
她真是怀念十岁之前的那段时光,有父母的疼爱,即使大多数时候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过得冷冷清清。
得知母亲远去陇西,听说那地方是苦寒之地,她一度肝肠似焚,哭求过父亲许多次,她宁愿舍弃这金尊玉贵的宗室女儿光鲜,只愿与母亲骨肉团圆。
许是她的乞求感动了上苍,母亲终于又回到锦阳,尽管再不能朝夕共处,她也是欣喜着的。
现在想来,似乎重逢之后,每回与母亲相处不多的时光,说得最多的就是王府里的生活。
小谢氏如何刁蛮,安慧那样跋扈,二哥的冷漠,三哥的邪戾。
这些话她原本不愿多提,可每回都在似有似无的引导下将受的委屈细细倾诉。
她其实更愿意说的是国公府请的先生,多么的博才广闻,更愿说与苏氏几个小娘子共处时的欢愉时光,愿意说长兄的温和可亲,从不会对她冷言冷语。
她想不起来说这些时母亲是怎样的神情。
她甚至再记不起母亲曾经的慈爱。
这时脑海里只有母亲森冷的笑颜,深刻而又陌生。
“安瑾,拿着这簪子……”母亲说这话时,并没着急把簪子递给她,而是旋开了那雕工精致的莲hua,她刚刚才觉得簪身似乎显得粗大了些,就看清簪体原来是中空的。
“里头是剧毒……你要找机会放进世子妃的茶水里!”
“我知道你一定能找到时机,你说过,世子妃待你原本极是亲厚……好孩子别担心,娘怎么会不替你考虑后路?之所以把药盛在金簪里,就是因为好事后栽赃。”
她未及笄,好比这样的金簪还佩戴不着。
“你身边的丫鬟虽是二爷挑选,谢氏到底掌着中馈,你不是也告诉过我,有一个已经被谢氏笼络,成了她的耳目……等那一日,你带着她去关睢苑,找借口先支开丫鬟们,趁世子妃不备落毒……再让你的丫鬟进来,让她亲眼看见世子妃毒发……那时一定引起骚乱,你只要把簪子扔在案脚,再对人说亲眼见到簪子从丫鬟袖子里滑落……现场没有旁人,你是主子,你的话没人敢置疑……这枚金簪不可能是奴婢自己有的,一定有主子给她……好孩子,娘知道你一贯伶俐,必能引导着那丫鬟交待出谢氏……”
她愣了好一阵,被母亲阴冷的目光一直紧紧盯视着。
是要让她杀人栽赃!
“二爷一惯疼你,其实二爷早厌恶了谢氏,一定会相信你的话。”
是这样么?
“好孩子,你一定要这样做,只有让谢氏背了这个罪名,娘才能与你朝夕相处,治儿才能认祖归宗……难道你就真忍心与娘分离两处?看你亲弟弟一辈子不能在人前抬头,不受家族承认,他可是宗室的血脉……”
安瑾记得她当时似乎惊慌失措,对已经恢复了原样被母亲递过来的簪子避之不及,一遍遍地重复着长嫂待她的亲厚,与长兄的温和善待。
“别傻了安瑾,二爷与世子就是你死我活,你与世子夫妇注定只能是对头与仇人,你不也说起过前不久发生的那桩事,你以为你二嫂为何要陷害世子妃?安瑾,你真是傻孩子,难道就没察觉世子夫妇待你并非当真友善,他们不过是想利用你罢了,挑唆你与谢氏不和争执,好教二爷与谢氏夫妻离心,他们才能从中得益……在这世道,又有谁会无缘无故对你好呢?”
是这样么?
安瑾想起那时在卫国公府与旖景一同听学的时光。
甚至想起第一回初见时,苏氏二娘与三娘的尖酸刻薄,六娘寡言不怎么容易交近,八娘又太过软弱,只有五姐姐拉着她坐着身旁,虽不能称为亲密,却从不曾用旁人挑剔讽刺的目光看待过一次。
那时她就想,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勋贵千金,宽容友善。
她那时识字不多,四艺中也就只会琴艺,是五姐姐抽出空来教导她书、画与对弈。
后来五姐姐嫁给长兄,她甚觉欣喜,以为从此王府里又多了个亲人。
越发亲近了,时常在长嫂面前抱怨嫡母的蛮横苛待,那时长嫂怎么说的?
“阿瑾,我知道心里委屈,可二婶她始终是你嫡母,有的话你与我倾诉倒是无妨,可千万不能在二婶面前表现出半点不敬……二叔他虽然疼惜你,可在贵族之家,重要的还是礼法二字……不敬嫡母,这话传扬出去,世人只会议论你跋扈不孝……始终还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