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眼下恍若虚置,苏轹游手好闲两年有余,太皇太后虽早有授予实职之心,奈何天子极端抵触,太皇太后多少还要顾及与天子的和睦,也只好作罢。
这时便叹气:“苏轹曾在地方历练,后得先帝信重入阁,对政务人事确实熟知,不过……卫国公与他是嫡亲兄弟,一个执掌禁军,又有勋贵推祟,苏轹这时若再受任吏部尚书,苏家更显权重。”
实际上太皇太后倒认为这没什么不妥,不过天子一定会反对到底。
虞便再举荐一人:“韦记当初因为染病请辞,如今已经大愈,臣以为,或可起用。”
太皇太后沉吟一阵,微微颔首。
韦记当初染病之说不过是虚辞,真实原因是大位易主,他这个左相需要让贤,让陈相取而代之罢了,太皇太后倒也认为韦记这人虽无卓能绝才,却胜在稳妥,又非权欲熏心,他为官多年,对政务人事当然也是熟知,更关键的是韦记之婿顾于问正受天子信重,由他接掌吏部,天子也不会有抵触之意。
这事就这么定!太皇太后只觉胸口一闷郁堵才抒发出来,心里对虞的忌惮不知不觉就轻减了几分,难怪先帝临终之前,诸多嘱咐,说大隆将来要贯彻科举任官,培养新兴势力减弱权贵之势,最终实现军制改革收复兵权,虽离不开卫国公一系鼎力支持,更少不了虞谋划定局,太皇太后当时还有保留之见,一是认为楚王一系本就倚仗地方兵权固势,虞未必赞同君帝收归兵权,二来也是认为虞不过及冠数,不及而立,实在怀疑他有这等能力。
经此一事,太皇太后却又有了改观,虞若真怀贪欲之心,只要向天子妥协,与秦家沆瀣一气,楚、秦联手权倾朝野,局面自然更加混乱,便是虞更看好卫国公府,不打算与弃苏联秦,那么何不举荐亲信接手吏部?反而提说苏轹与韦记。
卫国公与苏轹都不是枉法顾私之人,太皇太后信得过,至于韦记,论来也是国戚先太子没有被废,而是在储位身故,先帝在位时就定了他谥号恭平太子,韦妃眼下也是太妃,虽说韦十一娘与旖景交好,太皇太后自然不会认为因为女眷的手帕交,韦记便会与楚王相投。
事实的确如此,家族之间,即使交好,倘若没有姻亲这层联系,但有利益冲突,也不可能“舍己为人”,便是有姻亲之谊,利益有所捆绑,多数也不是坚不可摧。
总之,虞荐举起复韦记取代卓进,并非出自私心,无论于太皇太后抑或天子,都是有利无弊。
当然,于秦相而言就利弊悬殊了,在秦相眼里,韦记是卫国公一党,顾于问更是眼钉肉刺,哪比得上卓进顺手?
虞目的达成,当然不会在慈安宫久留,适时告退。
太皇太后正计较怎么与天子摊牌,这日天子便就“心有灵犀”的来了。
自是又让李公公抱来了一堆奏章,声称多名御史连番上本,而楚王妃清白有失一事也闹得沸沸扬扬不能扼制,这么下去皇族声誉扫地,实为不妥,希望太皇太后早作决断。
太皇太后也从善如流的翻阅了那些奏章好家伙,措辞锋利,个个义正严辞,有趣的是尽是虞弹劾之德行败坏者,无一漏网。
太皇太后便也把虞的奏章转交,问天子:“圣上可知这些人的德行?”
天子脸都青了。
弹劾奏本皆为虞所上,但看在天子眼里,却是太皇太后背后主使!
更别提太皇太后接下来就“商议”着要撸了卓进的官位,问罪于他。
天子尚且固执:“就算这几个言官被楚王弹劾,可楚王妃一事也的确伤及皇室声誉。”
太皇太后冷哼一声:“圣上莫不以为单凭流言与几个心怀叵测者上疏,皇室就行废妃之举便能挽回声誉?圣上!这几个言官皆为妄顾礼法之徒,其身不正,其言如何能信?圣上也莫与哀家打马虎眼,难道不知此番风波之后是秦怀愚在兴风作浪?”
这话一说开,太皇太后愤怒难忍:“先帝早有遗命,令你重用苏、楚而防范秦、陈,陈家也就罢了,哀家也晓得太后一心为你并无私念,陈相的贪欲实有限度,秦怀愚却不同!若无他在后挑唆,圣上如何会忌备卫国公?圣上可是打算不遵先帝遗命?圣上莫急分说,你何故执意要楚王废妃,何故之前要逼迫远扬另娶秦氏?我且问你,难不成秦氏一族,仅只因为秦七倾慕楚王,就不顾世家声誉纵容秦七恬不知耻之行?秦怀愚分明居心叵测,欲得楚王一系助益掣肘皇权!”
“难道圣上只信秦家,而妄顾先帝之见?圣上可还有为子之孝,为君之公?”
“圣上登基以来,行事多有荒谬之处,哀家诸多容忍,多以劝谏为主,但圣上若一意孤行……哀家也只好请出先帝遗旨!”
这话让天子大为恐慌,安坐不得,起身垂手听训。
但他实在不甘!
他岂能不知秦怀愚之欲,但倘若不是先帝临终之前那番警辞,更有诸多掣肘,逼得他不得不重用秦、陈!
先帝分明有令传位于他,却偏偏不留手诏,以至于他不能名正言顺!
苏、楚又只奉太皇太后之令行事,如何不让他忌惮?
眼下他的对手不是秦家,而是太皇太后,是严、苏!
还有楚王,原本打算分而治之,他才容忍秦家作为,可他本有打算,并不会达成秦、楚真成姻好。
却不想虞竟然油盐不进,一昧奉承慈安宫,不把他这天子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