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国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联合反潜

到“江豚”号的消息,华剑锋立即联系偃云翔,让度出动反潜直升机。

与华剑锋一样,偃云翔在东海战争之后离开一线部队,接受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后,到“共和国”号航母上担任反潜直升机大队长。虽然反潜直升机大队编入舰载航空兵联队,但是一般情况下,反潜直升机大队听从舰队反潜战军官的指挥。也就是说,偃云翔一直与华剑锋搭档。华剑锋到“华夏”号航母战斗群担任司令官,偃云翔跟了过来,成为了战斗群的反潜战军官。

211点5o,3架直升机从“华夏”号上起飞。

为了让反潜直升机起飞,华剑锋不得不让计划在211点起飞的三大队的战斗机留在机库内。因为按照舰队的作战条例,进行反潜作战的时候,航母将停止其他作业,直到解除威胁为止,所以三大队的出时间比计划延迟至少2个小时!

15钟后,3架直升机到达“江豚”号报告的韩国潜艇所在海域上空。

为了加强反潜作战效率,之前常用的“双机编队”变成了“三机编队”,且每架直升机都携带了航空反潜鱼雷。因为韩国潜艇一直在航行,所以直升机在投放鱼雷之前,得放下声纳搜索韩国潜艇。按照直升机的航空反潜战术,3架直升机中,1架用被动声纳进行广域搜索,现目标的大概位置后,由另外1架用主动声纳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随后由第3架直升机投放鱼雷进行攻击。

正常情况下,5钟就能完成一次搜索攻击行动。

没等到5钟,海面下的战斗有了结果。

3架反潜直升机没来得及投放航空反潜鱼雷,5~韩国潜艇被“江豚”号射的重型鱼雷追上,“命运”好点地被鱼雷击沉,差的被鱼雷炸得粉身碎骨。

不得不承认,刘海峰太“独断”了,没有给反潜直升机任何机会。

因为“江豚”号在报告中明确提到航母战斗群附近有6艘韩国潜艇。其中1艘很有可能潜伏在附近。所以反潜直升机没有立即返航。而是按照“江豚”号提供地情报。以快搜索方式向南推进。

22点12。飞在最前面地反潜直升机地飞行员见到了突然冲出海面地潜艇。

在无法确认敌友地情况下。反潜直升机没有立即动攻击。而是以最快地度逼近那艘出现在海面上地潜艇。

5分钟后。直升机上地热成相设备确认那是一艘2211级常规潜艇。

就在反潜直升机上地飞行员启动挂在舱门左侧地火箭射巢。准备用火箭弹攻击漂浮在海面上地韩国潜艇时。导航员收到了韩国潜艇通过国际海事公共频道出地信号。不是一般地信号。而是投降信号!

随即。3枚白色信号弹从韩国潜艇地指挥台围壳上升起。

按照惯例,这是投降的意思。

俘获1艘潜艇,绝对比击沉1艘潜艇更有价值。因为共和国周边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采购了2211级常规潜艇,日本的“早潮”级也是以2211级地翻版,所以共和国海军一直想获得1级的具体性能数据,军情局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如果能够将这艘韩国潜艇搞到手,不但帮了军情局的大忙,还为海军获取了一份最好地战利品。

可是,接下来生的事情,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地。

俘获潜艇,不是让士兵放下武器那么简单。

反潜直升机先用国际海事公共频道出警告,让韩国潜艇呆在海面上,不要妄图潜入海中,不然将遭到致命攻击。随后3架反潜直升机分成2批,1架直奔韩国潜艇上空,用灯光信号与潜艇指挥台围壳上的军官交流,另外2呆在“安全”距离之外,将火箭射巢对准韩国潜艇,随时准备开火。当然,直升机飞行员没有忘记最重要地一件事情:向舰队汇报情况,要求立即派遣增援力量。

每艘战舰上都有负责战舰安全的陆战队,只要1c多名陆战队就能控制韩国潜艇。

也在直升机逼近韩国潜艇的时候,潜艇上生了出任意料的一幕。

先出现几次闪光,据幸存的直升机副飞行员回忆,那是枪支、很有可能是手枪在开火时出的闪光。因为直升机出的噪音很大,直升机距离潜艇大概还有5oo米左右,所以没有听到枪声。“枪击事件”生的时候,飞行员通过热成相探测仪现至少有1名韩军被另外2到3个人推入海中。

随即,1枚肩扛式防空导弹从指挥台围壳上升起,射向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虽然飞行员以最快的度进行规避,释放红外干扰弹,但是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近得无法规避。

局势陡变,2保持警戒的反潜直升机

疑,立即动攻击。

因为担心击中坠落在潜艇左侧的友机,所以后方2反潜直升机没有用火箭弹直接攻击潜艇,而是向潜艇右侧的海面开火。

韩国潜艇没有理会直升机出的警告,以最快的度下潜。

22点27分,2反潜直升机在韩国潜艇从海面上消失后不久,先后在距离韩国潜艇下潜地点25oo与3ooo米的地方各投下了2航空反潜鱼雷。随后,2反潜直升机以“双机编队”搜索攻击模式探测韩国潜艇的情况。

钟后,反潜直升机的被动声纳接受到了3次爆炸声。

用主动声纳探测后,确认韩国潜艇已经被鱼雷击沉。

22点34,海面上出现了韩国潜艇的碎片。

确定韩国潜艇已经完蛋后,2直升机没有飞走,而是在坠落的友机上空盘旋。因为反潜直升机没有携带救援设备,所以无法展开救援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二章 联合反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