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清末之雄霸天下>167.第167章 南京浩劫

冯子材在进攻受挫后,很快率兵马后撤,没过一会陈炳文便率着前师赶了过来,还带着五十多门小口径野战炮。两个师部分别从山坡的侧翼向上攻击,中间用野战炮进行炮火覆盖。只用了一次冲锋,太平军就很快放弃了阵地,向山下的城中退了下去。

前后和后师冲到山顶后,很快在天堡城中驻扎了下来,等候新一师和右师的到来。天堡城居高临下,城中的兵马调动情况也看的一清二楚。在城内有大批的乱军朝城外扩散后,陈炳文果断的下令开炮警告,乱军随即便后撤进了城内。

三天后,张宗禹的新一师和顾云飞率领的右师也很快抵达了天堡城,同时还把许三多的迫击炮营带了过来。许三多在湖州城一战立了大功,回到苏州后,乔志清便把他提拔成了营长,给迫击炮营装备了近两百门迫击炮。

这是清字军第一次大规模协同作战,几个师部也按照乔志清的命令各自配合行事。许三多在天堡城城布置好射击方位后,天色刚亮就对山下的城墙发起密集的炮火覆盖。

迫击炮可不是只能发射铁球的野战炮,一个炸弹爆炸后,连带着就是无数的弹片飞溅四射。城墙防守的太平军哪里见过这种火炮,一轮密集射击过后,城墙防御的太平军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不见一人。

这也怪李秀成,他率大军出走的消息传出去后,城内的士兵人心惶惶,早就毫时也是因为此事。不然,天堡城的守军誓死坚守,想拿下这座天然的军事堡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一师和右师趁机对太平门发起了攻击,黄色炸药虽然难做,但是军械所里的黑色火药可是堆积如山,乔志清让军械所给张宗禹定做了上百个二十斤重的火药包,张宗禹让人全部堆积在了太平门。随着一声天摇地动的响声,太平门连带着城墙被炸开二十多米宽,南京内城也由此处打开一个缺口。

同一天曾国荃和荣禄也对南京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都没想到清字军能在这时候捡个便宜,以为清字军是来抢功劳的,都恨不得自己赶紧把南京城拿下来。但是出人意外的是遭到了太平军的激烈抵抗,打到天黑一点效果都没有。

南京城的圣库位于升州路上,明朝初期为中山王徐达之别苑,后来做了桐城富商姚友梅的宅园。太平天国进入南京后,将该处作了天朝总圣库。从太平门向西直插过去就是圣库的位置所在,街上此时已见不到人影,零零散散的尸体滚落在了地上也无人收拾,一阵北风吹过,扬起一股股沙尘,跟人间地狱一样。

新一师后,只遇到了两三次小股势力的抵抗,基本上连个正规的部队都没看到。相反看守圣库大门的兵勇主动给清字军带起路来,一路带着他们到了存放金银的地窖还有库房。张宗禹的新一师主动在这条通道上连营三十多里,做起了防御。顾云飞的右师则拉着马车一车车的把库银运到了城外。

太平门被攻破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但各个城门又被湘军和八旗兵的兵马缠住无法脱身,只得任由着清字军打进了城内。

洪仁玕甚至已经带着一千多人全部退防到了天王府内,准备做最后一击。当所有人都觉得南京城即将攻破时,城内反而还跟原来一样的平静,清字军除了占领了圣库,对别的地方一点攻击的意向都没有。

这件事也让曾国荃和荣禄郁闷的差点吐出血来,本以为清字军打进了城内,里应外合之下,南京城一时就被拿下,可清字军只知道在城内搜刮着金银,完全没有和太平军作战的迹象。洪仁玕这时也猜出了乔志清的心思,便不再防备着太平门的清字军,把士兵全部调到了其他城门,专门对付荣禄和曾国荃。

圣库的金银动用了一百两马车昼夜不停的向城外运送了七天,一文钱也没给太平军留下。城内的太平军也被清字军打破了胆子,他们倒是组织反击过几次,每次都是被清字军强大的火力打的毫无招架之力,最后眼巴巴的看着清字军把圣库的金银全部运走。

七天后,两个师布防在城内的兵马全部撤出了南京城,太平军莫名其妙的又收复了太平门。但是头顶上就是清字军布防在天堡城中的火炮,两方的兵马看的时间久了,太平军中竟有胆大的老兵油子举着白旗上了钟山,在天堡城上和清字军套起了近乎,顺便蹭点白面馒头吃。

这一打听不要紧,两方一说底细,山上防御的清字军近多半以前都是太平军的人马,连山上的指挥官都是太平军的听王陈炳文。这下子更增进了两家的关系,太平军防守在太平门的兵勇也干脆也不生火做窝窝头了,一波换着一波的举着白旗上了天堡城,等吃完了饭再悠闲的下了城中防守。乔志清的命令本来就是招降城中的兵马,只要他们不反抗,什么事情都好商量。陈炳文和冯子材也乐的清静,任由着太平军和手下的兵勇胡闹。

南京城内的饥荒已经闹了好几个月了,天堡城上的清字军给白面馒头吃的消息越传越广,城内的灾民也都趁势从太平门蜂拥而出。天堡城的清字军也是来者不拒,在山的另一边专门设立了难民救济营,只要是南京城中逃难出来的灾民,全都给发放白面馒头,然后一批批的组织起来,迁移到了清字军的防区。清字军在天堡城驻防了一个月,每天都有上千的灾民从太平门蜂拥而出,而且每日成递增的趋势,一个月的时间清字军竟收纳了十多万的灾


状态提示:167.第167章 南京浩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