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韩林儿草莽称帝朱元璋号令群雄
元朝遍地烽火,各地农民起义大军,风起云涌,国家局势危在旦夕。在元朝的都城大都,元朝宫廷里,内无贤臣,外无良将,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正在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在南方的草莽之中,有一位起义军领袖,异想天开,沐猴而冠,也穿上龙袍,头戴冕旒,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名噪一时的韩林儿。
韩林儿出身低微,过去也弄不清做皇帝是怎么一回,更不知道什么叫龙袍,什么叫冕旒。随着起义军队伍的扩大,身边的文武官员也越来越多,其中也有熟悉朝廷典章制度的人,不遗余力地怂恿他当皇帝的好处,给他详细讲解龙袍的来历,龙袍的制作规格,还告诉韩林儿只要穿上龙袍,才能成为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才能号令天下。
为了制作好皇帝的龙袍,那位好事的文人,写出了龙袍的规格。告诉他,龙袍的空地为褚黄色,龙袍上并绣有九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一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一条,袖端正龙各一条。
那位文人告诉韩林儿说,过去的龙袍并不是专供皇帝穿着,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黄色,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爪”,以示区别。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到了汉朝推绎周崇尚红、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文人们告诉韩林儿说,除了龙袍以外,皇帝专用的帽子叫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用玉制成。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为了让韩林儿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帝,起义军大造舆论,有人说他是唐朝李氏的子孙,帝王的后裔。其实他的祖先利用白莲教烧香惑众,被流放到永年,在那里居住了下来。
元朝末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传言,说:“天下正当大乱之时,弥勒佛将降临于世。”黄河以南、江、淮之间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话。颍州人刘福通与其同伙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也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于是杀白马黑牛,对天地发誓。图谋起兵,并决定以红巾为号。
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五月,事情泄露,刘福通等人急速进入颍州,起兵造反,而韩山童却被元朝官吏拘捕处死。韩林儿与其母杨氏则逃至武安山中。刘福通占据朱皋,攻克罗山、上蔡、真阳、确山,攻打叶、舞阳,攻陷汝宁、光、息,部众增至十多万,元兵已不能抵挡。当时徐寿辉等在蕲、黄起兵,布王三、孟海马等在湘、汉起兵,芝麻李在丰、沛起兵,而郭子兴也占据濠州响应。当时都称他们为“红军”,也称“香军”。
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二月,刘福通到处寻找韩林儿,最后在砀山夹河找到了他,并将他迎至亳州,韩林儿于是在亳州登基称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拆除鹿邑太清宫的木材,在亳州修建宫阙,在草莽之中建立了小王朝。尊奉杨氏为皇太后,任命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
杜遵道受韩林儿恩宠掌握实权。刘福通很嫉妒他,暗地里命令披甲的士兵捕杀了杜遵道,然后自封丞相,加太保,从此刘福通掌握了大权。不久,元军在太康大败刘福通,进一步包围亳州,刘福通挟持韩林儿逃往安丰。没过多久,兵力又重新强盛起来,刘福通便派其部将分路夺取地盘。
“香军”大破元朝蒙古大军。至正十七年,即1357年,李武、崔德攻陷商州,然后攻克武关以图关中,而毛贵则攻陷胶、莱、益都、滨州,这样,山东的郡县多数已被攻下。六月,刘福通率军进攻汴梁,并且分兵三路: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直趋晋、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直趋关中;毛贵出山东向北进犯,势头很锐。元镇守黄河的义兵万户叛附刘福通,攻陷济宁,但随即兵败逃走。同年秋天,刘福通兵陷大名,然后从曹、濮出发攻陷卫辉。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攻陷兴元,然后进入风翔,但屡次被察罕帖木儿、李思齐所败,只得逃入蜀地。
至正十八年,即1358年,田丰又攻陷东平、济宁、东昌、益都、广平、顺德。毛贵也数败元兵,攻陷清、沧,占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