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穿越之民国崛起>164.第164章 远东大屠杀

之后的时间,俄国境内的局势没有再起过太大的变化,此时整个俄国被三股势力盘踞着,西部欧洲部分伏尔加河流域被苏联红军占据,往东则是俄国白军的地盘。

双方差不多以乌拉尔山为界,苏联红军占据着俄国欧洲最繁华的的地带,而高尔察克率领的俄国白军则占据着从乌拉尔山到东边勒拿河广袤的疆域,这次邓妮金更是为高尔察克带去了他急需的人口,一时实力极大的膨胀。

至于此时俄国境内的第三股势力,那就是趁着俄国内乱占领远东地区的日本了,日本这几年趁俄国内乱,无力东顾之际,在远东地区迅速扩张势力,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占据了俄国从勒拿河—贝加尔湖以东的所有土地。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经营,日本差不多肃清了当地的反抗势力,将这一大片土地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上,日本正是凭借从远东获得的资源,使得国内工业发展迅速。

就在日本刚刚占领远东地区的时候,上面居住的原俄国百姓都暗中反抗日本的统治,阻挠日本在远东的资源开发,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大佬山县有朋提出‘将远东建设成日本的后院’的计划,开始往远东地区迁徙人口,这是日本打算真真正正将远东地区划为自己的领土。

不过他们迁徙的主要人口并不全是日本人,因为迁徙到远东地区的人都是要为日本开矿、挖煤的,日本主要是派驻军队和工程人员,至于劳动力则是从朝鲜、华夏东北廉价聘来的劳工。

外来人口的加入使得俄国百姓对于日本的反抗更加强烈,严重阻挠了日军在远东的开矿行动,此时日本终于决心清除这些‘隐患’了,一场大屠杀就这样上演了!

日本人开始在他们占领的远东地区进行‘清除’计划,目标就是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俄国百姓,他们不论是不是反抗分子,只有是白皮肤,蓝眼睛的老毛子就一个不放过。

一时间烽火烧遍整个远东地区,一个又一个的俄国村庄和城市被日本人清理掉,青壮年抓起来,这些可都是可以为日本人挖矿、采煤,这可是不花钱的劳动力,日本人是不会浪费的,年轻的女子则被留下了当成了慰问妇,让那些日本畜生糟蹋,一时间整个远东的俄国百姓都在哀嚎,成千上百的俄国人死在这里。

这样的”清除‘计划,整整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这时候整个俄国从勒拿河—贝加尔湖一线往东这个远东地区,再难见到一个白皮肤的老毛子了,有也只能是在日本人开的煤矿里做苦力。

这三年的屠杀,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俄国百姓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死在这里的俄国百姓几十万人,具体数字已经无法统计,这就是这个时空在后世里被人们称为“远东大屠杀”的事件,在没有了这些俄国人的阻挠,日本在这里的行动确实轻松了许多。

当远在莫斯科的苏联红军领袖列宁同志听到这个情报后,大骂日本人残暴、畜生,要不是东进的道路被俄国白军给阻挡了,他绝对会指挥英勇的苏联红军杀过去和日本人拼命的。

同样对于日本人这种屠杀感到不爽的还有俄国白军的高尔察克,毕竟被屠杀的是他的同胞,一时间高尔察克在东边贝加尔湖附近集结起了重兵防备日本人,但是并没有主动进攻,高尔察克知道此时他不宜和日本人开战,他的作战重点还是在西边和苏联红军。

再说此时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兵力已经有十五个师团近30万人,加上日本精心修建的那些永备式防御堡垒,要想驱逐掉日本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不然高尔察克也不会放任日本在远东胡作非为。

同样的日本人也不愿太多的得罪高尔察克,要知道此时日本人占据俄国这么一大批土地,已经有点消化不良了,暂时无力继续扩张,他们可以狠狠的得罪苏联红军,因为苏联红军根本够不着他们,但他们却不愿得罪高尔察克,要知道高尔察克手上近百万的部队可不是养着玩的。

所以这场日本人发起的‘清除’计划,前一年确实杀了不少俄国百姓,尤其是像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这些日本人势在必得的重要港口和城市。

但是后来高尔察克对日本释放出的敌意,使得日本人停下了大部分的屠杀行动,而且远东的俄国百姓可不少,日本人想杀也杀不完呀,索性最后改为驱逐俄国百姓到高尔察克的地盘,数以百万的俄国百姓被日本人驱逐,也算是对高尔察克的一种善意的回应,没有被驱逐的俄国百姓则成了日本人的免费劳动力。

这时候的高尔察克对于人口的需求还是很高,所以后来也就默认了日本人的驱逐俄国百姓的行为,他派人做好接收工作,就好像双方商量好了一样,高尔察克从日本的‘清除’计划当中获得了大量的人口。

那时候赵汉青正忙着执行西北三年发展计划,当他听到日本人在远东地区的屠杀行为时,只是冷冷的一笑,没有多说什么,畜生永远都是畜生,是狗你还能指望它改得了****?

而且赵汉青只能表示同情一下俄国百姓悲惨的遭遇,但是赵汉青还会对俄国人说一句:杀人者,也是会被人杀的。

想当年19世纪的时候,黑龙江以北大片的土地上居住的不是白皮肤的老毛子,而是地地道道的黄皮肤的华夏人,但正是这些白皮肤的老毛子来到这里屠杀掉了当地的华夏人,占领了这片土地,赵汉


状态提示:164.第164章 远东大屠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