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国士>第1453章 再立新功周仲英

密云。

周仲英心中非常不痛快。

心中嘀咕:我怎么碰上郝肖仁这个小人了,没得晦气。

事情是这样,作为军调处的三位长官之一,周仲英这一回也随着小公爷出征。

军调处个主要官员各司其职,兴泰负责建州兵的招降、分化、瓦解、安置工作,这一回因为曹国公身边缺人,就被提拔过去做了君侯的侍卫长。毕竟,兴泰这蛮子武艺实在太高强了,又立下大功,获得了国公爷的信任;俞亮负责军事,此番被调到了小公爷孙太经身边做侍卫。如此一来,整个军调处的工作都压在周仲英的肩膀上。

周仲英是一个勇于任事之人,这两年以来,因为经历过扬州大战,立下大功,整个人的胆气也变得壮起来。心中顿生豪气,或者说野心,有心在北京之战中有所作为。

正因为如此,他这阵子就在心中琢磨,看能不能再立些功劳。他已经看得明白,军调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付建奴。如今建奴已经整个儿地被围困在京城里,那是秋后的蚱蜢蹦达不了几天。一旦建奴被彻底剿灭,军调处这个机构必然裁撤。

国公爷的心思周仲英看得明白,他老人家对于钱粮看得极紧,非常节约,每次议论扬州镇事务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精兵简政”,到如今,宁乡军也就三四万规模。如果换成其他军镇,有君侯这样的实力,只怕队伍早膨胀到十万之巨了。

建奴一旦被彻底剿灭,军调处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衙门里的相干人等也会分流。如此,自己将来何去何从就不得不让他忧虑了。

俞亮和兴泰自不用担心。俞亮乃是将门之后,武艺高强,又懂得带兵。一旦到了那时,绝对会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在以前温健全就在君侯那里讨要过这个人。温老三说,他以前在边军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普通军官,这些年部队规模大了,带起兵来渐渐有些吃力,请军镇派些得用的干部过去。孙元想了想,说现在马上就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现在再做人事调动不太合适,一切都北伐之战之后再说。

兴泰更好办,收复北京之后,部队主力肯定会去打辽东,兴泰本是建州人,自然会跟着过去的。

可怜自己本是文职,说不好会离开部队到地方去做个州府的掌印官。

能够做个父母官本是一件好事,可扬州镇不同于明朝,有自己的规矩。文贵武轻这一套在孙元这里也行不通,如果自己到地方去,离开中枢决策机构,将来还有什么前程?

于是,周仲英就琢磨起来:自己将来如果要想有个好的结果,就得再立点功劳。

孙国公这人惟才是举,赏罚分明。

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公务员考试之后进了扬州镇衙门,若不是在扬州大战的时候立下大功,也不会有今日的位高权重……恩,现在也算是有些权力,手中掌管着百十来号人马,军调处帐目上也有两千多元钱的经费单凭自己一支笔支应。

这人一旦风光过,就下不来了。再下地方上去做清得跟水一样的掌印官,就没什么滋味的。如今,整个河北已经被战火彻底打烂。军镇派出去的地方官穷得更叫花子一样,累得跟狗一样,哪里有呆在君侯身边来得滋润。

要立功,要呆在中枢,这一句反复在周仲英心中盘旋,让他寝食不宁。

显然,再呆在中军行辕是没有任何立功的可能的。打仗的事情自有其他人,骑兵军、金雕军、伟字营、威武营、健锐营、炮营,什么时候能够轮到自己?

他前一段时间尽同钱阁老、汤于文一群人混帐东西打交道,笑脸陪够,废话说够,自己都厌烦了。

在小公爷出征的时候,周仲英突然福至心灵,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首先,这一路大军迂回去密云,说不好会从北向南攻打北京,仗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自己运气好,说不定会弄点功劳。其次,小公爷身边也没什么人才,自己去了也有施展的余地。最要紧的时候。于是,他就跑到孙元身边请战,又说这次去密云,那边应该没有什么建奴,政治当优先于军事,军调处去那里当有用武之地。

孙元觉得周仲英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果然,正如周仲英预料的那样,自己一到小公爷身边,倒是小立了一功。在孙天经拿下镇边城之后,军调处在安置那群降兵上派上了用场,得到了青主先生的嘉奖。

得到口头奖励之后,周仲英大为振奋,马不停蹄,又从俞亮那里借了五个军调处的士卒,骑了马朝密云开拨准备打探密云建奴守军的虚实,把斥候的活儿一并干了。

他就是这么个喜欢出风头的人,拿军中湖广籍士卒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颤翎子”,意思是说他就好象是开屏的孔雀,还是一头老孔雀。

就在昨天晚上,周仲英恰好碰到了正在刘春麾下参赞军务的郝肖仁,两人大吵了一顿,闹得很不愉快。到现在,周仲英还是在心中将这厮恨得咬牙切齿。

事情是这样,昨天一大早,周仲英就带着士卒从镇边城出发向东。

他在走的时候只是叫人通报了小公爷和青主先生一声,也不等他们同意就开拔了。实际上,军调处直接对孙元负责,不归任何人统领。

出发的时候周仲英雄赳赳气昂昂,可都了半天,心中却有些畏惧。如果他直接向东,就要进入平原地区。东面除了密云,还有顺义和怀柔两县,这两地


状态提示:第1453章 再立新功周仲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