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科幻未来>丈六金身>第1066回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

此时刽子手以刀斩三次就无法伤害孙敬德一丝一毫,时丞相高欢代为上奏皇帝免死,皇帝以死囚犯做实验,死囚犯念诵了一千遍经文亦是刀斧不伤,就赦免了孙敬德的死罪,而后期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了政权,就将孙敬德梦感的经文定名为《高王观世音经》以流通天下,人人念诵。

学佛修行的人不要轻视此经文的原因就在于,此经文是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是用来救急的,如果真的是当下遇到极大的障碍或生死劫数,能念诵此经文一千到一万遍,当下即会出现转机。

二是转定业的“二十六刀”。

清朝初年,程伯鳞在扬州做生意,信仰观音菩萨特别虔诚。后来清兵攻破扬州,程伯鳞祷告观音菩萨救难。晚上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家十七口人,十六口可得免难,你却逃不过。你前生杀王麻子,杀了二十六刀,今日到了还命债的时候。你可让你的家人住到东厢房去,你一个人在大堂中等待王麻子,不要连累家里十六口人。”程伯鳞相信观音菩萨,按照观音菩萨的话做。果然,清兵敲门,程伯鳞上前问道:“你就是王麻子吗?”清兵很惊讶地反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程伯鳞将观音菩萨托梦说了出来。清兵感叹说:“你前生杀我,今生受报;如我今生又杀你,来生我不是还要受报吗?”清兵便用刀背敲了程伯鳞二十六下,并将程伯鳞的家眷带进南京,两家后来世代友好。

以上两则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事迹,可以说是非常的震撼人,说震撼的原因,那是由于感应事迹中的主角只是普通人,他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时局非常不稳定的动荡年代,他们能够有缘听闻佛法,信受观世音菩萨这已经是很不容易,而他们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精进修行者,尤其是和我们现代的人对比。

我们现代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要论闻法或佛学知识,都比这二则感应事迹中的主角要强,可这二则感应事迹的主角却是完胜我们,他们在生死关头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救度,这种救度是极大的感应,我们现今的人,不要说是生死关头,当下各种不顺,生病的生病,缺钱的缺钱,倒霉的倒霉,在这种并非生死大事上祈求佛菩萨都无应,更别提真遇到要命的事能感通菩萨救度。

而修行的模式,都逃不出忏悔诵经,放生延寿,布施修福,可以说所有人都在这些圈子中穿梭,为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付出,达到当下命运转变的效果,做真正不受业力拘束的人。

可末法时期众生的因缘不一,在修行的圈子中也就各有心事,这个心事说穿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同想布施三宝,建造寺院佛像但是缺钱,不缺钱的又总是落实不到实处,原因是现在佛门之中也复杂,不提一些穿着僧衣混吃混喝的俗人,更多有骗子,专门骗取学佛人的钱,导致现在想布施也忧心忡忡,虽然有发心在福报依旧,但布施出去的钱没有落实到实处,心里还是会有点郁闷不爽。

如果说要是能有那么一个法门,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圆满一切功德福报,如同想布施获得圆满的布施福德,没有机缘受各种灌顶传承但是也可以得到种种本尊,尤其是金刚手菩萨等的摄受护念,总而言之就是适合“懒人”修的,那么这个法门当属观世音菩萨慈悲安乐末法众生的不空摩尼供养真言。

真言曰:

唵,阿姆嘎,波匝玛那,班美班匝热,达塔嘎答,波罗各帝,三曼达,札萨热,吽。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出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是观世音菩萨在其中亲自宣说的一条真言,这条真言如今被广传,藏地的多昂活佛就致力于弘扬此真言,这条真言其实有一个小秘密,观世音菩萨在经文之中授记,众生如果有能听闻得见《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的人,就是实见观世音菩萨真实法身,而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观世音菩萨法身所变化,这个也是“持咒即持诸佛心,我心原是秘密咒”的微妙境界。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谓执金刚秘密主菩萨摩诃萨言。此摩尼供养真言。若常晨朝法瑜伽观。观自在相诵持供养。满千万遍不间废者。长得如法不可说一切供养海云广大功德。如是真言具有种种神通。如摩尼树能出无量种种最胜上物海云。常无断尽。如是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心神通力大幻化三昧耶。加被出现。与真言者不思议界最胜福聚。”

现在的人一般只知道在给佛菩萨本尊等上香的时候会用不空摩尼供养真言咒三遍或七遍来供养,其实不空摩尼供养真言是观世音菩萨真实法身所变化,拥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用。

我们修行的人都会上供下施,为的就是积累资粮,同时增长不可思议福报,为自己在世间的受用能够安稳,同时为自己成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说起供养,在诸多菩萨之中,以普贤菩萨最为第一,普贤菩萨广修十大愿行,其中之一就是广修供养。

可凡夫俗子于生死是不自在的,即使用百年来供养三宝,所得到的福德也及不上普贤菩萨所修供养的百千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就是有漏的,而能够与普贤菩萨相比肩的菩萨不多,观世音菩萨就恰巧是其中一位,观世音菩萨以凡夫难以揣测的大智慧,以真实法身凝聚出不空摩尼供养真言,众生只要能够持诵此真言三遍或七遍,就能成就普贤菩萨的真实供养,得到无漏的


状态提示:第1066回 不空摩尼供养真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