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为什么其他谋略家却英年早逝,或死于战场或死于病‘床’或死于政治斗争呢?
其实,司马懿仗没比别人少打,战死沙场的概率不比其他人低,朝内的政治斗争没比别人少经历,关键是司马懿善于防守、能保防线不失,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丢,至于朝内的政治斗争则多次采用以退为进的战术,并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实现重大成功。
司马懿活得长,使他更有机会去建功立业,而他活那么长,本身也是其大谋略、大智慧的体现。
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司马懿非常善于判断形势,评价厉害关系,驱动有利因素为己所用,同时预防不利因素。
他由于从小就显示出过人之处,名声远播,因此曹‘操’要让他出来任职,司马懿却看到汉朝已逐步衰微,不愿任职并且装病糊‘弄’曹‘操’。
赤壁之战那一年,曹‘操’以不任职就杀头来威胁司马懿,司马懿才只好在曹‘操’麾下任职。而在曹‘操’逐步崛起之后,在曹魏是否进位称王这个问题上,司马懿较早就表明了态度支持曹‘操’,从而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曹丕继任魏王后,司马懿又支持曹丕称帝代汉,成为曹丕登基的大功臣和亲信大臣,但司马懿却并未留下篡汉的罪名,黑锅都被华歆等人背了。
在军事谋略方面,在与诸葛亮对峙的过程中,大力采用‘深沟高垒、拒守不战’的防御战略,并成功拖死诸葛亮,让诸葛亮将星陨落在五丈原——其实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北伐面临很高的运输成本和物资压力,在蜀魏边境主要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下,防御就是最好的进攻。
第三,司马懿位属人臣,并无表‘露’出不臣之心,且很得朝廷文官武将的拥戴。
事实上,司马懿自从青年时代看出来汉日已日薄西山之后,一直是在为曹家和曹魏政权卖命,对曹魏的忠诚是看得出来的,起码一直到70岁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是对曹魏政权忠心的。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位君主,一直为主子出谋划策,甚至领兵打战,外御强敌,内肃政纲,对魏国的强大和稳固有很大的功劳。
除了军事上为魏国取得了对蜀汉和东吴的一系列胜利以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只不过老年时期的司马懿确实手段比较老辣,心肠也比较狠。政治斗争历来都是你死我活,没有办法。
但司马懿在整个从政历程上一直没有大的污点,他凭借自己的功绩成功登上了魏国的权力制高点,整个过程看上去是在做臣子的道路上表现非常突出。
在司马懿政治生涯的后期,皇帝不断给他生官加爵,增加食邑,他却一再推辞。
从表面上看,他的确是曹魏大大的忠臣,可仔细想想,他未必不是在效仿曹‘操’,给自己的子孙铺路,这是一招高妙的以退为进。
第四,曹魏皇室自家的人材战略有误。
封建时代里,皇室既要网罗天下人才为国所用,并且要擢升优秀人才,但同时也要培养自家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皇室人员在个人素质上的优良,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和顺利更替。
而一代‘奸’雄曹‘操’生有24个儿子,在培育子‘女’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最终选定曹丕为继承人后,曹丕这条血脉连续两三代都是短命的,传到曹芳手上时,8岁就登基做皇帝,怎么不大权旁落?
而曹丕作为兄长,对自己的诸位亲弟弟一直是防范之心甚于任用之心,毒死了极有军事才干的曹彰,防范和压制极有文才的曹植,而在军事方面任用的却是曹‘操’的养子曹真和曹休。
曹氏的嫡系亲族被压制之后很难出头,也导致在人材的整体竞争方面,曹家落了在司马家的后面,才导致最终魏国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