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中华苍穹>第三百八十章 斯拉夫人的拳头

.

中国空军对海参崴的轰炸已经持续了40个时,近三千枚石油燃烧弹投进了海参崴。也就是说,在40小时内,中国空军共向海参崴投下了近一千五百吨石油。行动也在40个小时后停止了,虽然地面高温引起的大风让飞艇投弹变的危险起来,但必竟在二千米的高空,还是可以完成正常的投弹作业。停止的原因是,燃烧中的海参崴突然的爆炸气流,将正好在上空进行投弹作业的三十四号飞艇气囊击毁。所幸的是海参崴就在海边,虽然紧急迫降到海面上三十四号飞艇,依然造成七名机组人员二死五伤。

中国空军自成立以来,除了在训练中有伤亡外,这还是第一次出现战损。在没有调查清楚海参崴爆炸的原因前,任鹏飞认为近三千枚石油燃烧弹足以达成效果了。所以撤回了所有飞艇,让近前的陆军提供现场情况,再决定是否再向海参崴进行补充攻击。然而陆军告诉空军的却是,大火之后估计海参崴已没有活着的人了。

海参崴的大火熊熊的燃烧了48个小时后才缓缓熄灭,但滚烫的地面和灼热的空气依然让陆军止步于海参崴城外。终于又等了24个小时后,陆军才在特种部队的引导下进入海参崴城内。

整个海参崴已变成灰白的世界,所有建筑都在高温中被烧酥了。一个不大的震动就足以让一栋五层的钢筋水泥建筑成粉末状轰然倒塌。以至于所有房屋都不再检查,直接摧毁了事。在远东这个以中国人为主的地方要搞这么大的防御工事,想要全部撇开中国人明显是不现实的。于是特种部队拿着详细的地图一处处的打开地下的防御工事大门,绝大部分的工事内已经都没有活着的人了。少量在极度缺氧环境存活下来的俄**民也只剩下大口呼吸的力气了。

摧毁三十四号飞艇的原因找到了,爆炸的是一处军火库。军火库内的士兵因为缺氧打开了封闭的大门,导致燃烧的石油点燃了军火。这个军火库是近地表的。产生的巨大爆炸由于地面的阻挡而集中向天上爆发。这不是军事指挥的错误,也不是飞艇操作的失误,只能怪三十四号飞艇倒霉正好碰上爆炸。

马卡洛夫的遗体已找到了。除了喉咙被他自己抓烂外全身完好,但身体上的各项特征无一不表面他是死于窒息。

任鹏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让陆军接收城市的可能性。也第一次在实战中证明了空军对地面攻击的有效性。从来都是进攻主力的陆军第一次为刚刚崛起的空军打扫战场。

五万士兵、四万海参崴市民,九万余人在大火熊熊燃烧四天之后,最后被中国陆军找出来的活人仅剩一万六千余人。其它除了二千多直接死于烧死外,几乎全部死于窒息。海面上停留的海军分舰队在得到陆军通报后,周海城第一时间调头走了。

双城子的最后五千俄国士兵投降了,他们在冲大的大火中煎熬了整整四天。他们不认为能有人从那样的大火中活过来,而且他们也不想再经历那样的大火,在海参崴大火熄灭的当天就打开了城门向中**队投降。

战报很快通报到各指挥部。陆军的战场实情报告让曾经质疑过皇上如此加强空军必要性的将军们全部闭口不言。正在乌兰巴托的中国皇家陆军总司令冯国璋憋了良久后喃喃自语的说道:“以后要塞就是个屁了。”而远在旅顺的吴德仁直接开始骂娘:“md,以后海军把军舰改运兵船算了。”唯有在参谋本部的王士珍说了一句:“制空权。”

中国陆军进入海参崴五天后,海参崴已经看不到耸立在地面的建筑了。包括港口在内的所有原有建筑全部被推倒,随行的工程师看过港口废墟后在报告里写到:海参崴已经无法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所有设置全毁城要真正的全新的重建,估计在三年之内无法起用作为港口的能力。陆军也在清理完城市废墟之后仅留下一个预备役团,用于后续的清理和帮助恢复重建外,主力部队全部乘火车向西。不过他们是回到国内才登上火车的,因为海参崴火车站也被全部烧毁,就连铁轨都烧变形了。

在中国发起进攻的十天后。中国留守政府向世界通报:在中国皇家海陆空三军有效的配合下,中**队在历经十天的艰苦战斗后,彻底收复故土海参崴。

消息才传出来。世界就是一片哗然,首先跳出来质疑就是法国人。俄国人修海参崴要塞的主要火炮和相关设施就是从法国人那里采购的,所以他们很清楚海参崴要塞的基本参数。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十天里就全部丢掉。法国人的说法与马卡洛夫说的一样,在物资齐备的情况下,海参崴要塞至少能坚守一年以上。

要塞是法国人主持修建的,而且世界各国对法国人修建要塞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于是对中国人的通报表示怀疑。同时因为中国人再次切断了海参崴与外界联系的电路,在得不到海参崴实情况下。世界各国的军事专家都对十天占领海参崴要塞表示质疑。

随后中国参谋本部出示了几张照片,这是在要塞的指挥部和数个主炮台内拍摄的。照片的真实性在得到要塞修建者的确认后。世界再次哗然。难道说中**队的战斗力已经强大如斯?

在各国驻华武官的不断询下,中国参谋本部终于又出示了一份说明:中**队之所以能够十天之内占领海参崴全赖空军。他们在最初的五天里一共向海参崴投下了一千五百余吨炸弹,彻底摧毁还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章 斯拉夫人的拳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