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神策在大白鱼骑兵‘射’出的三拨箭雨中,努力的保持了阵型的稳定。。更多w. 。即便是出现了三十余人的伤亡,骑兵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将空缺补上。
黑甲卫的素质自不用多说,尹中和的亲兵斥候也能够保持如此默契,则是出乎谢神策的意料了。
大白鱼骑兵于四五里外出现,根本来不及做细致的战术安排,谢神策最多只能做一次简短的战前动员,以至于这三百人基本上都是凭着往日训练的惯‘性’冲上去的。这场遭遇战中,晋军更多的还是拼死一搏与视死如归的果敢。
这样的情况下,一百斥候能在黑甲卫空出的位置自行安‘插’,并且能与黑甲卫的步调保持一致,是谢神策满意且庆幸的。
尤其是斥候们在遭遇了大白鱼骑兵箭矢的洗礼之后,仍然能保持不‘乱’,这一点更让谢神策感到意外。因为落马死亡的晋军,基本上都是尹中和的斥候。尹中和在太行山落草的时候被尊为军神,带兵有方可见一斑。
三拨箭雨,四百多支箭,只造成了三十多,不到四十人的伤亡,这个数字已经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当然保持阵型不‘乱’,只是避免不败的第一步。
因为接下来还有更为残酷的接刃战。那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晋军的斥候携带的弓弩并不多,无论是‘射’程还是力道还是准确度,都不如秦弩,所以寥寥无几的箭矢落入大白鱼骑兵的队伍中,造成的伤害几可不计。
于是,在有效‘射’程之内快速的‘射’击之后,双方默契的拔出了战刀,然后加速,挥刀,向对方砍去。
黑‘色’与白‘色’在晴朗湛蓝的天空下相遇,在朵朵如棉‘花’般松软的白云下碰撞,瞬间爆发出绚丽的‘色’彩。
晋军的制式战刀更为狭长,更符合动力学原理,在高速奔跑挥刀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阻力,使马上的骑兵能更加舒适,更加随心所‘欲’的变换角度,切割一切阻碍。
黑甲卫的直刀更是锋利无匹,砍在大白鱼骑兵的铠甲上,最不济也能带出一蓬鲜血,更多的则是刀锋与身躯接触之后,敌人骨‘肉’分离。
如此紧密的阵型,并不适合持枪推进,大白鱼骑兵将银枪悬挂于马侧,手中挥舞着秦军制式军刀。
这种军刀较之于直刀或者晋军制式战刀都要宽上一指到半指,势大力沉。且类似于白鱼的头重脚轻的设计,使得劈砍时能发挥出更加恐怖的力道。
实际上大白鱼骑兵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一支让全天下都为之恐惧的骑兵,名字的由来居然是因为军刀。而其军刀的由来,则是因为秦国最特产、最普遍的,哪怕最普通的家庭也能时常吃得起的淡水鱼——白鱼。
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白鱼银‘色’鱼鳞,体态较为纤长,近乎梭子,头长而腮部较宽,水中往来穿梭极为灵活。因此虽是量多,但不用心捕捞,没有经验的渔民一天也打不上三四斤。
白鱼最大不过一尺,而以半尺,即成年男子一拃长最宜食用。鱼‘肉’极为细腻,几近透明,薄而刺少,大火过汤不出三十息即可食用,入口芬芳馥郁,绝品美味。
大白鱼骑兵的军刀便是有感于白鱼的体型才如此设计,而大白鱼骑兵的作战风格,则是结合了白鱼的迅速与烹制时的猛烈。
一道美食,成就了一支闻名天下的骑兵。以至于在大白鱼骑兵组建之后,为了突出其形象与特征,白氏家族不顾秦**方的极力阻拦,‘花’费极大地代价将骑兵的盔甲装备全部换上了最为显眼的银白‘色’。
按照惯常的理解,战场上白‘色’是最为显眼的,而敢于突出这种颜‘色’的军队,不是求死就是有着绝对的凭恃。
大白鱼骑兵就这么做了,而且白氏家族最终让所有反对的人都乖乖闭上了嘴,并且转过头来为大白鱼骑兵鼓吹。让全天下人都对“大白鱼骑兵”这五个字有着深深的恐惧。
这是绝对战绩换来的殊荣。
大白鱼骑兵在任何战场上,只要出现,不是摧枯拉朽,就是扭转战局。就算是在面对奚人的王帐狼骑时,也能保持优势。
除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战。
当然,在那之后,陌刀与大白鱼再也也没有过对决。而大白鱼骑兵仍旧是晋军最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是晋军有过一次面对面的胜利,在知道将会有大白鱼骑兵出现的战役,无论是谁都会变得无比谨慎,哪怕手中有着足以匹敌的‘精’锐陌刀。
谢神策骑在马上,汉刀与大白鱼骑兵的军刀有过三次碰撞,其中两次无功而返,一次划破了敌军的手臂。
近乎是二比一的对比,大白鱼骑兵在第一次正式‘交’锋后便显现出了优势。
理论上是二打一,但只要是有类似经历的人都知道,人数多的一方,只要不能形成完美的压制,死的人总是要更多。
那么,由黑甲卫与尹中和的斥候组成的“‘混’成游骑兵营”,能对大白鱼骑兵形成绝对压制么?
很明显不能。
所以自然的,双方穿‘插’一次过后,晋军还能坚持在马上的,只有两百人了。
而大白鱼骑兵,则还有整整一百一十人。
也就是说,第一回合的‘交’锋,晋军以六十比二十四的伤亡,完败。
加上之前的三十多人,只是一次进攻,晋军就减员三分之一。
谢神策的脸‘色’已经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