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的准则就是,能够做外交斡旋的就坚决不出兵,只有在威胁到自己国家的领土领空和领海主权的时候,可能会派兵干涉或者直接参战,但是放眼整个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除了冷战时期,华夏国本身的领土主权遭到别国挑战,不得已参加战争之外,好像还真的没有其他什么,出兵外国的先例。
虽然元首先生没有明说,但顾安宁也猜到了,肯定是有别的国家想把华夏国一起拉进去,让华夏国也出兵,到时候整个责任就不用他们单独来负。
迫于这样的一种压力,也为了堵住那些所谓的要华夏出兵的这样一种人的声音,所以就显得相对比较仓促,安排了相关的外交人员,而且因为事态紧急,华夏国不想莫名其妙的被卷入到与本国无关的战争当中,所以才会派出负责谈判的代表。
这样来想,好像也是能够行得通的。
可关键就是,一但要形成谈判,那么就需要交战的双方,同时参加谈判,在交战双方没有这个参加谈判的意向之前,这个谈判根本就谈不起来。
不过据说,已经有三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团提前到了,这有什么用呢?
这一次谈判,几乎很多国家都是域外国家,跟他们本身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那么这种谈判,首先是要建立在当事双方的这样一个基础上,如果当事双方不愿意接受这种谈判和调解,就算在各个国家谈成了也没有什么用。首先,别人就不买这个账。
任何的谈判,不管是商业的还是官方正式的,总是有一个受力点,毫无疑问,这一次的受力点是当事双方,但是这些域外国家没有一个是当事的双方,也就是说事情和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的把华夏国拉进这么大的一个地方,真的好吗?
而元首先生也帮顾安宁分析了一下现在的局势,也确实是比较难以选择的。
只是,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实在是有些出乎意料,顾安宁知道,在那种区域形成的任何的国际公约都相当的脆弱,但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实在是让她觉得很是难办。
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这个国际公约就是在华夏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外交斡旋之下才最终达成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华夏国必须做出表态,当然,首先是来自于外交上的表态,至于军方会不会作出表态,虽然整体形势不好,但这种事情毕竟也只是内政了,不是谁都有资格过问,也不是谁都有资格指手画脚的。
这是国家内政,对于内政,华夏国一向都是态度比较强硬,绝对不许别的国家或者个人随意干涉。
其实,在顾安宁看来,若是国家的内政被别的国家随意干涉,那是极为软弱,和极损国格的,那时只有在殖民统治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情况。
所以啊,想轻易地过问,华夏国究竟会不会出兵这种问题,外国的政治家是绝对做不到了,不过,政治和军事分析家们,应该能够做到。
其实华夏国出不出兵,即使没有官方的答复,很多人都是心里有数的,华夏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在这方面一直都很谨慎,同时也不会肆意出兵去践踏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国家元首求到华夏来,当然,冷战时期除外。
因为在冷战的铁幕破除之后,华夏国和周边国家局势都很稳定,时至今日,局势不稳定的区域,都离华夏国十万八千里,怎么求都只会求到和他们接壤西方国家,怎么求都不会求到华夏国的。
所以华夏国在这方面的态度一向都很明确,而且一直都是遵守国际法和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出兵干涉内政这种事情是觉得做不出来的。
至少华夏国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可是在当事双方都还没有明确是不是要参加谈判,接受国际社会的斡旋和调解的情况下,这种谈判怎么展开?
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这是被出了一个大难题之后,一种应对之策吧,不过在外交上的表态一向都是字句斟酌,希望会有一个好结果,至少不要被某些国家绕进去,两面为难就不好了。
不过派出代表团事情已经成了定局,不会再有所改变,不管这个谈判,最后谈不谈的起来,这件事情肯定不会在产生什么变数,只希望,到最后不要产生什么外交纠纷就好。
顾安宁这一次在元首的办公室里面停留的时间特别长,元首先生从这个话题展开,谈论了很多,顾安宁离开时,已经知道了这一次华夏国的外交表态的具体尺度,也知道了这一次例行记者会的具体时间。
不过现在,她应该做好出远门的准备了。
前方情况不明,但她们这一次势在必行。
只能多做一些前期功课了。
只是剩下的事情,就要看几天之后的事情到底要怎么发展了,总是需要随机应变的,因为这种东西只是很灵活,并不是特别死板的那种。
不过,毫无疑问,她之后的行程都要随之改变,离开元首府之后,她就开始为几天之后的这一次行动,做准备了。
在傍晚的时候,她收到了从外交部转送来的文件,对于全局又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晚上的时候也没有休息,而是在考虑,一旦真的形成了这种谈判那么她们应该怎么办?
其实说实话,这一次完全是迫于国际压力才会如此进入这种局势,原本,可以做个协调者,结果自己都被人拉进来了,这明显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