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说出这话的时候于晋眼睛都亮了,一直以来杨博给他的印象就是一个乖孩子,一个能够很好遵守长辈教诲的人,可是h今天他说的这话让他改变了这个看法,帝王之子注定不会平庸,更何况如今他已经是一个帝王。
“臣谨记。”于晋高声回答。
“臣等谨记。”众人随之应答,杨博的话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六岁就能说出这话那以后还了得?大周有帝如此何愁天下不平。
谁都没想到这一次随意的觐见居然会是以这样来结局,看来以后杨博不能再这么安静的呆下去了,这些大臣肯定会三天两头的来找他。
周庭的不作为让周太很吃惊,但也庆幸,因为已经有两路反王朝江州赶来,要是周庭再派兵那他就真的要完了。
从这以后于晋改变了对杨博的教导方式,从之前的重书转变到了实践,每天都会拿几道奏章来给杨博看,然后考验他的学识是否有错,不过现在他最关心的还是对杨博帝王之术的教导。
一个帝王可以不会处理政务,也可以不会行军打仗,甚至可以连批阅奏章都不会,只要他的帝王之术过关这天下便是稳若磐石。
“太傅,你觉得太上皇这人如何?”于晋正在考虑接下来要给杨博看哪份奏章他却突然发出这样一个问题,于晋看他的眼神又变了,因为那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父亲,可他此刻的眼中却少有对父亲的尊敬。
“臣不敢妄议。”于晋不敢说,虽然杨信退位了,但是谁都知道周庭的权力还是在他手上,只要他一声令下杨博这个皇帝便只是一个傀儡毫无实权。
“太傅放心,今日之言,出你之口,入朕之耳,再无第三人知晓。”
“太上皇深谋远虑,臣虽历经数朝但实不知。”于晋可不会因为这么一句就开口说杨信。
“既然太傅不敢说,那朕来说,太傅听听是否得体。”杨博也不知怎么了,今天对杨信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么感兴趣,“太上皇十岁登基亲征北勒,上阵杀敌大败北方蛮夷,南定蛮族,西平五国,北压高乌,东震夷狄,皆万世之功,常人成一且难,以此看之太上皇实乃千古难遇之帝。”
“太上皇庙武,此生最善用兵,其出兵之速,用兵之神大周鲜有人及,于内又除司马,秦二氏,压六府,但他为人太过强势,表面听谏如流,实则心中早有主意,国事皆由他一人决断,若有人拂逆非死即伤,如小羊城之事,说到底不过是有人造反而已,他却下令反军皆杀,似此乃是人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人违逆了他。”
“再说他引咎退位之事,看起来似乎是为了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但以朕观之,不过是为了求个全身而退,他此时退,大周未到覆灭之际,若亡无人会去伤他,伤之则万民唾骂,若大周从此转势,他手握实权可随时回朝再夺皇位,进退皆由己定,似此朕以为乃是不信己,朕不齿。”
杨博的话让于晋震惊了,他活到这么一大把年纪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一个孩子这么说自己的父亲,而且这孩子还只有六岁,杨博现在就已经对杨信有了恨意,等将来他掌控实权杨信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只是被软禁。
“皇上对太上皇有诸多误解,还望皇上不要如此,至于太上皇退位给皇上一事,他只留下三千飞虎卫,剩下大军兵符皆在臣等那里,并无握权之说,还请皇上不要如此。”这个时候于晋除了帮杨信开解也没什么能说的了。
“哦?那朕问太傅,若是太上皇回来说要重掌大局太傅大人是否支持?”杨博现在的表现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了,这世上有哪个孩子会想的这么复杂,这么深入。
“若太上皇能力挽狂澜臣愿一试,但若皇上能力超过太上皇臣必定劝解太上皇。”于晋这话的意思很明显,谁有本事他就帮谁,因为在他看来两人是父子,帮杨信帮到最后这大周还是要交给杨博,但要是帮了杨博那杨信的结局就让人堪忧了。
“哈哈,恐怕太傅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就是太傅能做到公正对待那朝中的大臣呢,别忘了朕只有六岁啊。”杨博大笑,这笑声中却是一种无奈,很明显的能让人听出来,这一点杨信要比他做的好太多。
“皇上六岁已能知晓天下事,假以时日必定超过太上皇,到时候朝臣必鼎力相助,皇上有何可忧。”
“太上皇,运筹帷幄可胜在千里,用兵四方可让人胆寒,武艺之强可胜来虎,帝王之术悄无声息除掉两大家族,他若反大周必定是朕最大的劲敌,有时候朕真的想和太上皇过上几招,也不知这辈子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杨博的眼中露出万分光彩,就好像一个十年没碰女人的突然看到了一个裸露的美女一般。
“皇上万不可有此等想法,太上皇与皇上乃是父子,所谓上阵父子兵,如今大周危急,同心尚不知能否挽回,若是对立大周恐难保。”于晋真的害怕了,要是杨博再这么下去真把杨信给到了对立面那大周真的还有希望么。
“太傅放心,朕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罢了,不说这些了,接下来该看哪封奏章了?”杨博收神随手拿起一封奏章说道,“论屯田的可行性?就说说这个吧。”
“是,说到屯田制的可行性就要先说现在。”杨博转移了话题于晋也轻松了,他可不想再讨论杨信了,这对他的精神实在是种伤害。
日子慢慢的过,转眼间到了夏天,这一年整个大周都没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