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权自领了左路军统帅,虽说不合法度,可既然郑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了,那也就无人敢再多说些什么。
徐林坐镇中军无可争议,此时就还剩下一个右路军统帅。
郑帝传旨由内阁和五大都督府共同商讨出个人选。
如此一来,不管是被压制久了的武将也好,还是那些一心想着出将入相的文臣也罢,都死死盯住了右路军统率的位子。
当然,内阁中李严周景朝的这些已经拜相的阁老们不会去,五大都督府中张清、秦政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都督们更不会去,也不可能去。
毕竟边关上已经有了个晋王,再去个大都督,徐林这个西北巨蟒可就真要压不住这些过江猛龙了。
在被东都百姓俗称为皇城的巍峨红墙后,有一座奇珍异草,即便是在隆冬时节,也丝毫不显单调的花园,此时梅花开得正盛,有两位老者踏雪赏梅。
两位老者年纪其实相差不多,可其中一位却看起来要更为苍老一些,走了一段后,走在头里的老者走到一个亭子中坐下,一个身着蟒袍的中年无须男子侍立一旁,有两个小太监抬着一个比平常火盆大上一倍的火盆轻轻放到亭子中。
在大郑王朝,能使唤的太监的,唯有皇室中人,并且是郡王以上才有资格。在宫内能让内廷首宦孙士林亲自侍候的也就只有一人了,郑帝秦功。
郑帝老迈,日倦政事,所以很多政事都被他发到内阁中,由内阁拟票,由于内阁是用蓝笔所写,遂称“批蓝”。然后再交由司礼监,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代为决断,由于是朱笔所写,这也就是所谓的“批红”。
拟票和批红缺一不可,若无拟票,则无红可批,但若不批红,不管内阁的拟票再怎么利国利民,也是一纸空文。
这就是一直为天下士子清流所诟病的宦官干政。但不管士子们如何反对,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成为堪与内阁首辅比肩的人物。
孙士林之所以是内廷外廷公认的首宦,就是因为他是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当然站在他对面的那个老人也不遑多让,大郑文官之首,内阁第一人,太子太师首辅李严。
这次郑帝游园赏梅,司礼监第一人和内阁第一人均是陪同。
早有人在石凳上放了一层天鹅绒的坐垫,丝毫感觉不出石凳上的凉意。秦功坐在石凳上,一手搭在石桌上,一手对着仍旧站着的大郑内阁首辅虚压一下,“正方,坐,这里不是朝堂,不用讲究那么多繁文缛节。”
大郑首辅李严,字正方。
“谢陛下。”
李严轻施一礼后虚坐了半个凳子。
郑帝问道:“正方啊,前些天我让你们商议的人选,如今有着落了吗?”
李严正色道:“回禀陛下,臣等商讨了一日,内阁共拟票五人,但均被司礼监退回。”
一直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孙士林搭腔道:“李相,非是我司礼监对你们内阁有异议,实在是内阁所选之人,撑不起西北一路大军的架子,能力有限,非是将才。”
郑帝脸上表情看不出喜怒,只是皱了皱眉头,问道:“孙士林,你的意思呢?想举荐谁?”
在大郑,司礼监有批红之权,被视为内臣,故而孙士林这样的顶级大宦官也是自称为臣。
孙士林弯腰,好似一个钝角,轻声道:“启禀陛下,依臣愚见,前暗卫大都督,安国公萧烈,似乎更加合适。一则安国公老成持重,是谋国之臣,再则,也好让安国公将功折罪,平息朝野流言。”
郑帝不置可否,转而问道:“内阁拟票保举的都有哪些人?”
孙士林低头轻声道:“回陛下的话,分别是宋王、平安侯、周国公、闲赋在家的老将李旭、现任天子亲军都督张武。”
为君近四十年,郑帝已然不用靠喜怒不形于色来维护自己的帝王形象,临老更是从心所欲,直接冷声道:“简直是胡闹,拿军国大事当儿戏不成?平安侯和周国公带过兵吗?还有宋王?好歹平安侯和周国公还在兵部当过差事,不算不知兵,宋王一个文人,也来凑什么热闹!孙士林!”
孙士林腰弯的更低,几乎形成一个直角,轻声应道:“臣在。”
郑帝抬起手,思量着说道:“去,传旨给宋王,罚他半年俸禄,让他这段时间在家里好好修生养性,什么时候觉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再出来。”
孙士林低头道:“诺。”说着轻轻向后退去。
在孙士林走后,李严站起身道:“内阁办事不力,还请陛下责罚。”
郑帝猛地咳嗽了一声,一旁的宫女赶忙在他背后轻抚,他一手捂着胸口,一手对李严虚按了一下,示意他坐下。
李严上前一步,关切道:“陛下,您不要紧吧?”
一个宫女端过痰盂,郑帝吐出一口浓痰,挥退在他背后的宫女,道:“老毛病了,不打紧,坐下说话。”
“诺。”
李严退后一步,重新坐回凳上。
轻舒一口气后的郑帝缓声道:“正方,你我君臣多少年了?”
李严略一思量后回答道:“回禀陛下,臣是正明元年的进士,同年补了翰林编修的空缺,到今年已是三十九年了。”
郑帝用手肘支持着身子,望着亭外一片傲然开放的梅花,叹息道:“三十九年啊,一晃眼的功夫半甲子了。”
过了片刻后,郑帝挥了挥手:“朕累了,李严你先退下吧。对了,明日内阁再拟个人选给朕送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