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王台的传说》、《筷子的传说》、《建立禹王庙的传说》、《“禹碑虹渚”传说》、《威镇水妖之庙的传说》、《大禹定属相的传说》、《大禹“夫妻树”的传说》、《“虬枝歧柏”的传说》、《禹攻云山的传说》、《铁牛镇海眼的传说》、《白马庙里祀禹父的传说》等十余个传说,有些已编入《宁阳县志》、《宁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
现在,人们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迹,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的宁阳及其大汶河沿岸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传说内容丰富易于上口,影响广泛。他是该地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歌颂正义和美好、勤劳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让人团结和睦相互关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教化功能明显,使宁阳和周边地区形成了淳厚和谐的民风。
禹王庙大门内,并排屹立着两棵巨柏,树干笔直劲挺,极具凌霄之势,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向东南斜伸的枝条象高昂的凤头,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人们都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树冠翁郁,犹如淑女。有趣的是这株柏向东斜长,有偎夫之怀之态势,传说当年大禹治理汶水,积劳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庙的这个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后镇守汶水。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当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间后,心中十分悲痛,哀鸣不止,泣血而死。一头栽到树下,离开了人间。人们就把凤凰葬在这株树的西边,过了几天,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人们纷纷议论说:大禹夫妻活着不能团聚,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永不分离。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早年间,在封建社会之前,据说啊那会儿啊天地是这么一个大肉球,跟个鸡蛋似的。有一位盘古老师,在这鸡蛋里面生活。他觉得闷得慌啊,随身拿出一个大斧子来,斧子呢肩宽背儿厚刃飞薄,杀人不见血光毫,斧子上面还錾着仨字儿:王麻子。盘古挺高兴的,我来我得着吧,我试试吧。拿这个噌一下子把这个大鸡蛋切开了,清者上升者为天,浊者下降者为地。这么才分出来天地,当然这是民间传说,咱们谁也没见过这位盘古老师。民间神话,很多事情就是姑妄听之姑妄言之,别较真儿。那会儿也没有什么文字,也没有记载,都是口口相传。
反正到后来吧,人们呢就逐渐得文明起来了,也有了首领了。首领里边儿有一位:尧。名字就叫尧,咱们总说尧王,就是这位。尧舜禹汤嘛,这个尧。尧王了不起,这个人没有缺点,全是优点。天下老百姓万众一心,选举尧作我们的首领。后来这个尧岁数就大了,我不能老跟这儿当这个王啊。就得找一个能接我班的。当时来说有一个名词叫:禅让。那会儿还没有说这爹不干了,倒腾给儿子,没有。当时是禅让。挑选天下的高人。大伙出主意,你们说谁能耐大,谁能当这个王,统治万民。群臣们就出主意,最后推举出一个人来,叫舜。
尧王说这人叫舜哪,怎么个好法儿呢?大伙儿说了,这人哪,好人,能耐大,没有缺点。说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