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群英三国>第138章 第一届科考

自古世家的势力一直很大,尤其是陈群设计了‘九品中正制’之后更是把这个情况推到了巅峰。而这个制度,当时的应曹丕的要求设计的,目的是挽回那些不认可曹魏的世家。

是的,曹操的几次《招贤令》已经惹怒了世家,那些不修品德,而且不论出身的家伙都能够窃据朝堂,和这种人同朝为官,这简直就是对他们的侮辱。

世家几乎垄断了这个时代的知识权和舆论权,若是他们不支持某个势力,那么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动荡,其主要表现于高端人才的短缺,然后就是税收的不正常。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目的就是希望挽回世家。然而曹操也看出了这个制度的缺点,所以在世的时候没有推行。然而曹丕并不知道曹操的苦心,或者说他已经没有人退路,所以在即位后还是推行了这制度,甚至一直延续了下去。

直至隋朝,杨广锐意改革,于是推出了科考制度,这才打破了世家垄断朝堂的现象,让寒门有了立锥之地;武则天在位之时,更是推出武举,使得普通人有了出仕为将的机会。

科举制度更是延续到了现代,不过那个时候已经不叫科举制度了,而是叫做公务员考试。来自未来的方云,更是直接把这个考试,带回到了汉朝。

早些时候,他已经直接把现代的行政机制给带回到了这个时代,这是起义者的福利。尤其是如同他这样,从普通百姓起步的起义者。

他可以选择是否延续上一个朝代的行政制度,毕竟不管改革的结果多么糟糕,最惨难道可以比发家以前的样子惨?反而是那些世家起事建立起的朝代,他们可不敢这样,生怕一个不好,把刚刚建立的政权给搞没了。

只是方云和他们不同,他是把最优秀的行政机制给带了过来,所以并不担心失败。

实际上。这些年行政效率的提升也直接说明了这点。到了现在,进一步改革,同时取消原有的孝廉制度,推出公务员考试制度。自然也是迫切需要的。

在这个时代,人才似乎得和孝廉挂靠,主要就是得孝顺。这个时代的统治者认为,孝顺的人德行才会合格,才懂得忠君爱国。

方云却是无所谓。一个臣子的节操,由他自己保护太危险了。孝不孝顺的,那不过是一个朦胧的概念,也并不公正。取士取才便是,制度的监督才是关键。

所以他改革的事实,第一个就是改革监督制度,推出不记名信访,还有监察局的概念。在民间举报,还有监察局调查的共同监督之下,自然可以把那些中饱私囊。不学无术的废物给清理出行政机构之中,这才是最合理的监督机制。

五千学子已经报名结束,不过报考的科目并不只限于公务员,军官也有考试。

对于军校这一届毕业的考生来说,军官考试就是他们这些年在军校里面学习成果的考察。若是连这个都通过不了,那么回去再复读一年,或者转入警察或者监察系统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说,则是一次和科班出身的军校毕业生同场竞技。成绩优异者,能够成为更高级的军官,成绩越是靠后。则职位越低,但好歹也是军官。

为了预防代替别人考试的情况发生,所以针对本地的考生而言,必须要有三名以上的老师作保。才能够有资格参加考试;外地的考生,则需要地方接待他们,并且安排他们进行预试的县令,进行第一次审定。然后到地方郡治之中进行第二次审定,考前进行第三次审定,确保无误才能进行考试。

本来方云还打算。安排画师给他们以写实的风格给他们绘制画像,但考虑到人数太多,而且精通写实的画师没几个,所以只能作罢。

不过对于考试合格的,则必须要贯彻这点,这样才能确保真正合格的那个能够被录取。至于那些打算投机取巧,瞒天过海的,就等着悲催吧。这个安排,他甚至都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秘密安排了一批画师而已。

考试终于如此而至,所有的考生在经过简单的校验和搜查之后,开始进入考场。

按照规定,他们的外貌特征,必须要符合地方开具的文书。那些为本地考生作保的教师,这一天也必须要到现场,确认他们作保的学生。最后,还要进行一番搜查,确保没有作弊的工具。实际上,在这个过程还真的找到了几个信心不足,然后直接被取消了资格。

好在每年都会有一次公务员考试,所以倒不需要那么悲催。

通过和审定的学生,会得到一张考号,上面有写明考场所在和位置。考试的时候,只需要写考号,不需要写名字,只因为名字已经在发放考号的时候进行登记,而且名簿会第一时间进行封存,考试结束才能够解封。

为了准备这次考试,郭嘉可是在郊外修建了几座院落作为考场,目的就是对这些考生进行分流和打乱他们的顺序,甚至于发放的考号都不是按顺序排列下来的。这样一来,他们就没办法在考场上,互相策应了。

考场和那些封建时代的考场一样,每一个人都身处一个单间。这次考试分为两场,分别是《行政职业测试》和《申论》。每场考试的时间是一天,合计两天时间,这段时间考场提供伙食,但棉被什么的可不提供,好在如今已经是七月中旬,晚上也不算冷。

“这次公务员考试倒是别出心裁,就是不知道考试的内容如何了!”在进


状态提示:第138章 第一届科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