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战之貂蝉>三国官职表地名

1.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t/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2.三国兵制

中国三国时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汉)、吴(孙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

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於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主要负责宫廷和京城宿卫,亦兼出征。编有中领、中护、中坚、中垒、武卫各营。外军是派驻边州重镇的军队,主要任务是征戍。驻守在与蜀、吴交界地区的外军,且耕且守,实行屯田。屯田兵以营为单位,每营编60人。州郡兵属地方武装,力量较弱,以守备本州、郡为任,必要时也应召出征。

曹魏的军事大权集中於中央,下设各将军、校尉,分领中军诸营。在将军中以领军(魏末称中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最为重要,对内辅佐统帅,参与军事机要,对外监护诸军。魏末,中领军将军总统诸营,职权极重。外军由中央派都督分领,都督多由冠以一定名号的将军及中郎将充任。屯田兵则分设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郎将管领。曹魏军队的补给由国家统办。军粮、军费依*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入在军粮供给中占很大比重。还设有司金中郎将负责监造兵器。

曹魏军队可区分为步军、骑军和水军。在前期,兵员靠募集、徵发及强制降俘和少数民族为兵等。到后期,逐渐形成世兵制,并成为主要集兵方式。世兵制使服兵役成为一部分人的特定义务,这部分人称为士,其家称为士家或兵户。士家必须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与民户分别管理,子孙世代为兵,士死其寡妻遗女还要配嫁士家。

吴、蜀的军事制度大体与魏制相同,但也有差异。如吴、蜀中央均置中、前、左、右、后五军。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蜀军以步兵为主,骑兵次之。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即将领世袭,士兵是将领的私属,他们除打仗外,还要为其将领种地、服杂役。吴、蜀还编有少数民族部队,蜀有?兵、叟兵、青羌兵等,吴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在武器装备方面,比秦汉时有所发展。相传蜀相诸葛亮曾改制成一次可发十矢的连弩,又造“木牛”、“流马”运送物资,提高了军队的补给效率。吴国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

3.三国地名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阆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


状态提示:三国官职表地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