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微微一笑。如今家里买了田地,还可以送玉成去进学,确实让人高兴,她站起来道:“我再看下明日带去书院的礼匣。”
自从起了让肖玉成进学的念头,因为官学是给权贵富人的子弟办的,寒门小户进不去,肖佩花了不少心思打听到离牛角村只有半个时辰车程的城郊还有个象山书院,收学生不问出身,只考较人品学问。那里的山长叫顾秉文,据说是当世大儒,许多学子慕名前往。
目送肖佩进了东屋,萧瑜转头对肖玉成道:“你去读书最紧要是识字明理,开阔眼界,考不考科举倒没什么。还有,别学得那些书呆子的迂腐之气,不然还不如呆在家。”
肖玉成听着同龄的萧瑜这般语重心长的教导,只觉得说不出的怪异,但话却听进去了,点头道:“我记下了。”
萧瑜才粲然一笑:“入学读书是好事,其实我也想见识一下。”
时下讲究童蒙养正。即少年进学,首先培养其正知正见,如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然后才到识字读书。
因此若家境允许,早些进学确实大有好处。
“你不曾进学?”肖玉成疑惑道。他想起萧瑜写药方时的样子,姿态端正,字迹工整。
萧瑜不禁想起启蒙之事,心中又有些难过:“随母亲念了几年。”
“你若是还想读书,我下学回来教你。”肖玉成见此脱口而出,随即想到她说不定懂的比他多,露出难堪之色。
萧瑜莞尔:“好啊,让阿姐也一起学。不管如何,识字总是好的。”
肖玉成露出笑意,想着得多买笔墨文具但家中并不宽裕,又道:“纸笔不用买太好的。闲时我仍抄书,既可增进学问,还可以继续贴补家用。等过了会试还可以领廪米。”
“也不必像之前那般辛苦。”萧瑜微笑点头。虽然不指望肖玉成真的高中,但有抱负总是好的。
大齐选拔人才沿袭前朝实行贡举制,有开科取士。科考的生源主要是各级官学的学子,其在学里考试合格后方送京参加科举,即生徒;而自学成才向州县投牒自荐通过后由地方选入京者,谓之乡贡。
让萧瑜感到奇怪的是,大齐的科举并不如越地完善。
比如时下主要考进士一科,内容是先贴经义,次试诗赋,后考策论。但是没归附前南越的糊名、誊录、分房阅卷等大齐都不讲究。过了会试有廪米可领也只有越地实行。
因此相比越地期盼鱼跃龙门的殷切,中原的寒门对科举并不热衷。因为其录取并不完全看考卷,声名、家世都是考官判卷的尺衡,门第贵贱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其选才还多是在名门望族中择优录取。
科举除了才学,更重要的还是出身,更何况每三年才开一次科,录取的人又极少,许多读书人白头仍是个童生。
平民与有恩荫、特赐的宗室子弟和达官贵人相争是不切实际的。
萧瑜暂时没将这些告诉肖玉成,以免打击其读书的热情。
次日,为显郑重,三人起了个大早。坐着村里王屠夫家的便车走到半途,天才渐渐破晓。淡青的天幕上最后几颗残星也隐没在微熹的晨光里。
今日肖玉成换上了崭新的长袍,头戴方巾,很有几分书生的模样。萧瑜拗不过肖佩,姐妹二人都穿襦裙。萧瑜的是月白上衫束湖绿长裙;肖佩则桃红上衣配樱草黄的裙子,腰系豆绿丝绦,分外娇艳。
好在大齐风气开放,越地更是没有什么讲究,而且近来毒门收敛许多,不少姑娘盛装出游,几人倒没怎么打眼。
三人在岔路口下车,步行到书院。因之前打了招呼,很顺利就见到了书院山长顾秉文。这位大儒已须发皆白,神态谦和举止从容,风度令人心折。姐弟几人忙恭敬行礼,奉上礼匣,旁边一青年书生伸手接过,置于书案之上。
肖佩上前一步道:“听闻顾老先生学识渊博高徒辈出,特携幼弟过来求学,薄才陋质,望先生不弃。”
顾秉文看到立于下首的肖玉成身姿挺拔,神态磊落谦恭,心下先满意了几分,点了点头。
那书生便对肖佩和萧瑜温和有礼道:“两位姑娘请到外间稍候。”
两人依言退至门外静候。
过了半晌,方才侍立在顾山长旁边的书生送肖玉成出来。踏过门槛,肖玉成转身行礼道:“先生请留步。”
待那书生还礼折返,才又转身向肖佩和萧瑜走过来。
“如何?”肖佩忙迎上去问道。
“先生让我明日过来正式拜师入学。”肖玉成掩饰不住欣喜,笑道。
肖佩终于放心,亦满脸笑意地道:“幸亏你之前懂的没忘。先生考较的难不难?都问了什么?你怎么答的?”
萧瑜抿嘴而笑:“便是玉成复述他与先生的对答,我们也未必能听懂。”
话虽如此,肖玉成还是细说了顾老的发问和自己的应答,并详尽解释了一番。三人有说有笑地出了书院,看到旁边有卖绿豆汤的,见天气炎热,就打算吃一碗再回去。
萧瑜看了下摊点的单子,除了绿豆汤,还有甜粥、豆腐花等,几张矮桌上旁都坐了人,生意还不错。她突然想到凉粉这种消暑的甜点。
肖玉成到摊边要了三碗绿豆汤,转头却看见郝俊朝书院行来,忙招呼道:“郝大哥,你怎么在这里?”
郝俊走过来,笑道:“今日休沐,我去村里找你们不见,听邻家小姑娘说了才到这来。小兄弟和你姐呢?”
肖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