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开国功贼>第一章 问鼎 (六 上)

第一章问鼎(六上)

无论如何不能让窦建德逃走!一边督促着麾下弟兄抓紧时间赶路,左翊卫大将军柴绍一边在心里对自己默默地讲。无论对于李家军,还是对于他自己而言,这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杀掉窦建德,李家则可以在原有博陵六郡的基础上,一举拿下整个河北。与此同时,他柴绍也可以得到一块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封地,就像罗艺和李仲坚二人那样,凡事自己做主,不用再仰人鼻息。

天地良心为证,柴绍没有拥兵自重的打算。可目前这个不尴不尬的地位,也忒煎熬人了。同样为将,罗艺手中握着幽州的战马,李仲坚手里握着博陵六郡的税赋,即便是唐公的另外一个侄儿李孝恭,眼下也握着半个山南之地,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唯独他柴绍,论家世、名头、战功一样也不比上述三个人差,却连一块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的地盘都没有,一切全得听凭岳父李渊调拨。虽然说从起兵开始到现在,岳父老大人一直没亏待过他。可毕竟有些话说起来很不好听啊。人家都认为,柴大将军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夫凭妻贵,而不是凭着自己的真本事。虽然他在李家起兵后曾经数次血战,一幢幢功劳都是明摆着的,可偏偏那些喜欢嚼舌头根子的家伙都视而不见。

想起某些人的嘴脸,怒火就在柴绍心里边烧。想当年,柴某人也是堂堂的世袭郡公,长安子弟眼里的长眉大侠,监国太子身边的千牛备身,怎么就夫凭妻贵了?如果不是岳父李渊偷偷地造反,估计用不了太长时间,执金吾的职位便要落在自己身上。可惜,世事无常。正好好地过着日子的时候,岳父反了,作为女婿的他除了逃离长安外别无选择。属于自己的功名富贵全都成了过眼云烟。待新的富贵到手时,却完全变得味道。

被自己在逃难路上抛下的妻子,成了二十万娘子军的统帅,从此与自己形同陌路。岳父李渊和妻舅建成、世民没少替双方撮合,终是起不到任何效果。曾经有几次,柴绍准备冲进娘子军去重振夫纲,可看到妻子麾下将士们那一双双充满鄙夷的眼睛,他又瞬间失去了全身的勇气。

是自己抛弃的婉儿,对不起自己的大侠之名。所以没有权利再责怪婉儿什么。可自己虽然曾经对不起婉儿,却对得起整个李家!起兵以来,那一幢幢战功就是明证。为了证明自己对李家有用,也为了挽回妻子的心,柴绍几乎改掉了身上所有的坏习惯。打起仗来像婉儿麾下那些绿林豪杰一样不畏生死。可没等他再度得到跟妻子面对面把话说清楚的机会,娘子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面对着长安城外李家陵墓中的那座衣冠冢,柴绍才真正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先前李婉儿活着的时候,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形同陌路,无论外边的人如何风言风语,他柴绍都是李氏家族的核心成员之一。即便没任何功劳,即便天天混吃等死,也会随着李氏家族的发展高升而平步青云。而如今,他能凭借的只剩下自己了。虽然李渊依旧对他十分宽厚,虽然建成、世民、元吉三兄弟已经拿他当好亲戚,可柴绍知道,从现在开始,他必须学会选择,学会站队,学会与人为善。一旦自己把握错方向,下场也许连李家看门的的奴仆都不如!

所以,他开始用尽一切手段积攒实力。用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只要有战斗,便奋不顾身。光奋不顾身还不够,群雄逐鹿时代,有的是拿性命换取功名富贵的主儿。要想在几十数百员将领中脱颖而出,不但要勇于作战,而且要打得巧,打得有特色,打得骇人听闻。

上述这些,柴绍全努力做到了。吐谷浑趁着李家主力受损时过来打秋风,他命属下打开城门,躺在门口的毡子上看胡姬在万马军前翩翩起舞。吓得吐谷浑统帅不知所措,转头后退数十里。悍匪张弘降而复叛,他只带着二十骑闯入张弘军中,出其不意而斩之,举其首而收其众。还有去年弥勒教黄子皮作乱,半月内聚众数万。他只身带一壶箭前去平叛,连续三箭射翻三名据说有“金刚不坏之身”大佛,叛乱顷刻而平。

这一幢幢,一件件带有他柴绍特色的功劳,别人模仿不了,而掩盖不掉。令他在李渊面前身价再度回稳。但柴绍不敢稍有懈怠,他收拾起世袭郡公的傲气,与房玄龄、李靖、长孙无忌等区区小吏人平辈论交。他不顾对方的冷眼,跟刘肇基、李孝恭、慕容罗等人称兄道弟。他甚至放弃了追究李婉儿为何会战死的念头,从心里到外表把娘子军的覆灭当做是突厥人的罪孽。只为了为自己经营一套好人脉,以备将来之需。

但这一切,依然不能令他感觉安全。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有本之木,总比水中浮萍更经得起风浪。所以,这次河北遇险,柴绍又主动向李渊请缨,带着麾下将士千里迢迢地赶了过来。不为别的,只为李渊曾经答应,无论谁能擒杀窦建德,都会授予其一个清河大总管的职位。按大隋旧制,大总管可以自行开府建衙。取得了大总管之位,他就不必再处处受制于人。此外,一旦能代替李家统治河北南部各郡,他就可以与李仲坚重新建立彼此的关系,在朝野中互相引以为支援。

所以,窦建德必须死。他的脑袋非但关乎李家的帝王基业,还关系着柴绍自己的功名富贵。为此,柴绍不惜在穿过井陉关后,督促麾下士卒以一日七十里的速度急行军。只用了三天,就从太行山下一


状态提示:第一章 问鼎 (六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